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
第一章
七月的傍晚,闷热得像蒸笼。李默走出县一中的校门,手里攥着一张薄薄的成绩单,汗水浸湿了后背那件洗得发白的校服。
“721分!李默,你考了721分!”班主任激动地拍着他的肩膀,声音引来了周围家长和同学的注目。
人群瞬间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祝贺声中,李默只是勉强笑了笑。他低头看着成绩单上那个惊人的数字,感觉手心出汗,纸边被捏得微微卷曲。
“李默,你准备报清华吧?”隔壁班的老师也凑过来问道。
“嗯,已经想好了,就报清华。”李默轻声回答,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校门口那条破旧的街道。他知道,此刻的母亲应该正在菜市场捡拾摊贩扔掉的烂菜叶。
回到家时,天已经黑了。李默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看到母亲正蹲在院子里洗衣服,盆里的水浑浊不堪。
“妈,我考了721分。”李默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母亲的手停在半空,湿漉漉的衣服重新落回盆里,溅起一片水花。她站起身,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声音有些发抖:“多少分?”
“721,能上清华了。”
母亲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她一把抱住李默,哽咽得说不出话。这个瘦弱的女人,丈夫早逝后独自撑起了这个家,靠捡破烂和做零工供儿子读书。如今,儿子成了县里的状元,她怎能不激动?
然而,喜悦很快被现实冲淡。晚饭时,母子俩对着桌上的一盘咸菜和几个馒头,陷入了沉默。
“学费要多少?”母亲终于问出了那个他们都回避的问题。
李默放下筷子,声音低沉:“我问过老师了,清华的学费一年六千,住宿费一千五,加上生活费...第一年至少要准备一万多。”
母亲的手抖了一下,馒头掉在桌上。她默默捡起来,吹了吹上面的灰尘,强装笑容:“没事,妈有办法。你考上清华是大事,妈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学。”
李默没说话。他知道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这座快要倒塌的老房子,而母亲口中的“办法”,无非是去借高利贷。
那晚,李默躺在床上,听着隔壁母亲轻微的啜泣声,心里像是压了块大石头。他掏出手机,搜索着“助学贷款”的信息,直到电池图标变红。
第二天一早,李默去了县教育局。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县状元,但提到助学贷款时,却面露难色。
“贷款名额有限,要按照家庭贫困程度排序。你家的情况...”工作人员翻看着材料,“你母亲有劳动能力,按照新规定,可能排不到前面。”
李默的心沉了下去。他礼貌地道谢后离开,在炎热的街道上漫无目的地走着。路过一家网吧时,他犹豫了一下,走进去花两块钱开了一台电脑。
搜索“清华大学绿色通道”时,他的手有些颤抖。网页显示,清华有完善的资助体系,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先入学后缴费。这一刻,李默的眼睛亮了起来。
“我可以贷款上学。”晚上,李默对母亲说,“清华有政策,让我先入学,以后再还贷款。”
母亲愣住了,随即猛烈摇头:“不行!怎么能让你一上学就背债?妈有办法,妈已经跟你大舅说了...”
“妈!”李默提高声音,“我不要你去求人借钱。我成年了,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
母子俩的争吵被一阵敲门声打断。门外站着一位穿着讲究的中年男子,约莫五十多岁,手腕上戴着一块明晃晃的金表。
“请问是李默家吗?”男子微笑着问,目光却越过李默的肩膀,打量着破败的院子。
李默疑惑地点点头。男子立刻热情地握住他的手:“我是王建国,咱们县企业家协会的。听说你考了721分,了不起啊!我们协会正想资助贫困优秀生呢。”
李默怔住了,还没来得及回答,母亲已经迎了上来,紧张地在围裙上擦手:“老板,进屋坐吧?”
王建国摆摆手,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个信封:“不用麻烦了。这里是六千块钱,算是第一年的学费。以后有困难,随时联系我。”说完,他塞给李默一张名片,转身离开了。
李默和母亲面面相觑,手里的信封像炭火一样烫手。
“你看,我说有办法吧?”母亲喜极而泣,“这下你能安心上学了。”
但李默心里却充满疑惑。这位王老板的出现太过突然,态度也热情得反常。他打开信封,一沓崭新的百元大钞散发着油墨味。
随后的日子,李默办理了入学手续,申请了助学贷款,并在县里的饭店找了一份临时工。他打算攒点路费和生活费,减轻母亲的负担。
八月初的一个下午,李默正在饭店擦桌子,突然看到王建国带着一家人走进来。他本能地想躲开,但王建国已经看见了他。
“李默!这么巧啊。”王建国笑着走过来,身边跟着一位打扮时髦的妇女和一个与李默年龄相仿的男孩。
“王老板。”李默礼貌地点头。
王建国拍了拍身边男孩的肩膀:“这是我儿子王志,今年也高考。可惜啊,只考了五百多分,就能上个普通一本。”
王志不耐烦地甩开父亲的手,眼睛盯着手机屏幕。
“老王家就这么一根独苗,还指望他光宗耀祖呢。”王建国的妻子酸溜溜地说。
李默尴尬地站在原地。王建国似乎意识到失言,赶忙转移话题:“李默,学费够不够?不够尽管说。”
“谢谢王老板,已经申请了助学贷款,应该没问题了。”李默回答。
王建国愣了一下,脸色微变:“贷款?为什么要贷款?我不是给了你...”
这时,饭店门口传来一阵喧哗。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人冲了进来,直奔王建国面前:“王老板!我可算找到你了!”
王建国的脸瞬间变得惨白:“你、你怎么来了?”
“王老板,我儿子考上大学了,您答应过资助学费的...”男人颤抖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这是您当初写的保证书。”
王建国慌忙想把男人往外推,但已经晚了。男人看到李默手中的信封,一眼认出上面的企业标志,猛地冲过来抓住李默的手:“这钱...这是我儿子的学费!”
全场寂静。王建国的妻子尖声问道:“王建国,这到底怎么回事?”
王建国满头大汗,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李默看着手中的信封,突然明白了什么。他平静地将信封递给那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叔叔,这钱是您的吧?”
男人紧紧攥着信封,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王建国面如死灰,在妻子愤怒的目光中,瘫坐在椅子上。
李默解下围裙,对经理说:“我今天先下班了。”
走出饭店时,他听见王建国的妻子尖声骂道:“王建国!你拿我们儿子的学费去充好人?你要脸不要?”
夏日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街上,李默却感觉心里一片冰凉。原来,那六千块钱根本不是专门资助他的,而是王建国为了企业形象,承诺资助多个贫困生,却因为金额有限,只能拆东墙补西墙。
回到家,李默没有把这件事告诉母亲。他默默收拾着行李,准备提前去北京。申请助学贷款的过程比他想象中复杂,但他已经下定决心,绝不接受来路不明的“资助”。
临行前夜,母亲往他行李箱里塞了一包家乡的黄土:“听说北京的水硬,放点家乡土泡水喝,免得水土不服。”
李默抱住瘦弱的母亲,感觉她的肩膀比记忆中更加单薄:“妈,我会争取奖学金,你不用担心。”
母亲抹着眼泪点头。月光下,李默看见她鬓角的白发格外刺眼。
火车是第二天凌晨的。李默拖着简单的行李走向车站,却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等在那里——是王建国。
“李默,等等!”王建国快步走来,脸上带着宿醉的疲惫和愧疚,“昨天的事,对不起。我...”
李默平静地看着他:“王老板,我不需要你的道歉。我只想知道真相。”
王建国长叹一口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这里是两万块,算是我的一点补偿。那个...那个男人的儿子,我也已经安排了别的资助渠道。”
李默没有接那个信封:“谢谢,但我不需要。我已经申请了助学贷款,足够支付学费了。”
王建国愣住了,他没想到李默会拒绝:“你...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倔?贷款是要还的!这是白给你的,不要白不要!”
“我爸爸生前常说,不该拿的钱拿了,心里会不踏实。”李默轻声说,“我能靠自己的努力上学。”
王建国的手僵在半空,脸上的表情从尴尬变成了羞愧。他沉默片刻,缓缓收回信封:“我儿子要是有你一半懂事就好了...”
火车进站的汽笛声响起。李默提起行李,向王建国点了点头,转身走向检票口。
“李默!”王建国突然喊道,“到了北京有困难就联系我!我是真心想帮你!”
李默没有回头,只是举起手挥了挥,消失在人群中。
火车缓缓启动,李默靠窗坐着,看着家乡在视野中后退。他知道,前方等待他的不仅是梦想中的学府,还有一笔需要自己承担的债务和未知的挑战。
但他心里却异常平静。车窗反射出他坚毅的面容,那双眼睛里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
火车加速,驶向北方,驶向一个寒门学子依靠国家助学政策改变命运的未来。
第二章 绿色通道
清华大学报到日的校园里人头攒动,到处都是拖着行李箱的新生和陪同的家长。李默独自一人提着简单的行李,跟着指示牌找到了“绿色通道”的办理处。
一位学生志愿者热情地迎上来:“同学,是来办理绿色通道的吗?”
李默点点头,递上录取通知书和家庭情况证明。志愿者看了看材料,引导他到一个座位前:“你先填一下这张表,待会儿老师会跟你谈话。”
周围不少新生有父母陪伴,他们忙着拍照留念,父母则絮絮叨叨地叮嘱着生活细节。李默默默填完表格,安静地等待着。
“李默同学?”一位中年女老师拿着他的材料走过来,微笑着说,“我是学生资助中心的刘老师。你的情况我们了解了,学校有很多资助政策,不会让任何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刘老师详细介绍了“奖、助、贷、勤、免、补”的资助体系,李默认真听着,不时点头。
“根据你的情况,我们建议你先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学费和住宿费,同时可以申请助学金作为生活费。开学后还可以申请勤工助学岗位。”刘老师拿出一叠申请表,“这些都可以今天办理。”
李默感激地接过表格:“谢谢老师,我会珍惜这个机会。”
在刘老师的帮助下,李默顺利办完了所有手续。他获得了每年8000元的国家助学贷款,足以覆盖学费和住宿费;同时还获得了一等助学金,每月有几百元生活费;另外还在图书馆申请到了一个勤工助学岗位。
走出绿色通道办理处,李默长长舒了一口气。他抬头看着清华园湛蓝的天空,感觉肩上的重担轻了不少。
住宿安排在西区一栋老宿舍楼。四人一间,虽然简陋但干净整洁。李默是第一个到的,他选了靠门的下铺,开始整理行李。
另外三位舍友陆续到来,都有父母陪同。他们装备齐全,笔记本电脑、新衣服、各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相比之下,李默那只破旧的行李箱显得格外寒酸。
“你好,我是陈浩,北京本地的。”一个高个子男生热情地伸出手,“你是哪里的?”
“李默,山东的。”李默简短地回答,继续整理床铺。
陈浩的父母忙着给他铺床安置物品,嘴里不停叮嘱着。李默默默看着,心里掠过一丝酸楚,但很快调整情绪,拿起暖水瓶:“我去打水。”
在水房,他遇见了一个同样独自来报到的男生。两人相视一笑,对方先开口:“你也是自己来的?我是四川的,张鑫。”
“李默,山东的。”李默再次自我介绍,“家里忙,就自己来了。”
张鑫点点头,似乎理解李默的难处:“我申请了助学贷款,你呢?”
“一样。”李默微笑。这一刻,他感觉不那么孤单了。
正式开学后,李默很快适应了大学生的节奏。他每天早早起床读书,上课认真听讲,晚上去图书馆勤工助学。除了必要的开支,他极力节省,一顿饭常常只打一个菜。
然而,经济上的差距还是逐渐显露出来。宿舍第一次聚餐,在一家平价餐馆,但当账单送来时,李默还是被金额吓了一跳——足够他一周的生活费。
“我来付吧。”陈浩看出李默的窘迫,主动拿出钱包,“下次轮到你们。”
李默的脸涨红了:“不用,我付得起。”他坚持付了自己那份,但心里清楚这种聚餐对他来说太奢侈了。
回到宿舍,他重新规划了自己的开支计划,决定以后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消费。
十月初的一天,李默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学校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说有一位企业家想资助几名贫困生,看了他的材料后很感兴趣。
“王建国先生是我们学校的校友,他设立了一个助学金,想见见可能的资助对象。”工作人员解释道。
李默愣住了——王建国?是同一个人吗?
第二天,在约定时间,李默来到资助中心会议室。推开门,他看见王建国正与资助中心主任交谈。看到李默,王建国立刻站起来,热情地握手:“李默!又见面了!”
主任有些惊讶:“你们认识?”
王建国有些尴尬地咳嗽一声:“在家乡有过一面之缘。李默同学非常优秀,我印象深刻。”
会谈中,王建国宣布每年资助十名贫困生,每人一万元。李默被列为资助对象之一。
会后,王建国特意留下李默:“我知道你申请了贷款,但这笔资助金可以让你少贷点款,减轻压力。”
李默沉默片刻,抬起头直视王建国:“王先生,谢谢您的好意。但我已经申请了足够的贷款和助学金,不如把这些名额给更需要的同学吧。”
王建国愣住了:“你这是...还为我之前的事生气?”
“不是的。”李默摇摇头,“我只是觉得,应该把资源给最需要的人。我现在能应付得来。”
王建国看着李默,眼神复杂:“我儿子要是有你一半懂事就好了...他在北京一所普通大学,每月生活费要四五千,还总说不够用。”
李默有些意外王建国的坦诚。临走时,王建国塞给他一张名片:“有困难随时联系我。我是真心想帮你,不为别的,就因为欣赏你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次,李默收下了名片。
随后的日子,李默全身心投入学习。期中考试,他取得了班级第一的好成绩。同时,图书馆的勤工助学岗位也让他有了一定收入,生活逐渐稳定下来。
然而,十一月中旬,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了他的平静。母亲在电话那头哽咽着说,老家连降大雨,房子塌了一角,没法住人了。
“没事,妈先去亲戚家借住。你专心学习,别担心家里。”母亲强装镇定,但李默能听出她的焦虑。
挂断电话,李默一夜未眠。第二天,他去找辅导员咨询休学事宜。
“休学?”辅导员很惊讶,“李默,你成绩这么优秀,为什么要休学?”
李默简单说明了家里情况。辅导员思考片刻说:“学校有特殊困难补助,我可以帮你申请。同时,你也可以申请增加勤工助学时间。”
在辅导员帮助下,李默申请到了临时困难补助,并在图书馆增加了工作时间。虽然学习压力增大,但至少能继续学业。
十二月的北京寒风刺骨。一天下班后,李默看见王建国站在图书馆门口,似乎等了很久。
“你母亲的事我听说了。”王建国开门见山,“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拿去修房子。”他递过一个厚厚的信封。
李默后退一步:“王先生,谢谢您,但真的不用。学校已经帮我解决了困难。”
王建国执意要给:“就当是借你的,以后工作了再还我。”
李默坚决推辞。最终王建国叹口气收回信封:“你这种性格,将来必成大器。”停顿片刻,他继续说,“其实,我资助贫困生不只是做慈善,也是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
李默静静听着。
“我年轻时家里穷,是靠乡亲们凑钱才上完大学。发达后本该回报家乡,但我却只顾着自己公司的发展,很少关心家乡的教育。”王建国语气沉重,“直到儿子高考失利,我才意识到自己这些年的缺失...我想做点什么弥补。”
李默看着王建国眼中的真诚,第一次觉得这个中年男人不像表面上那么功利。
“王先生,如果您真想帮助家乡,不如设立一个规范的奖学金,帮助更多像您当年一样的孩子。”李默建议道。
王建国眼睛一亮:“好主意!我会认真考虑的。”
临走时,他紧紧握住李默的手:“谢谢你,李默。你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尊严和价值。”
看着王建国远去的背影,李默忽然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有时只需要一点真诚和坚持。
期末考试临近,李默更加努力学习。他知道,只有全力以赴,才不辜负母亲和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
夜深了,清华园的灯光一盏盏熄灭,只有李默所在宿舍的台灯还亮着。窗外,北风呼啸,而窗内的青年,正用奋斗书写着自己的未来。
第三章 迷雾重重
寒假前的清华园,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中。李默从图书馆出来,裹紧了单薄的外套,盘算着是否要买一张回山东的车票。
“李默!”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转身,看见张鑫气喘吁吁地跑过来,“系办公室叫你过去,说是关于助学金的事。”
李默心中一紧,快步走向系办公室。辅导员面色严肃地递给他一份文件:“李默,有人匿名举报你隐瞒家庭收入,骗取助学金。这是怎么回事?”
李默接过文件,手微微发抖。举报信称他的母亲“在县城有稳定工作,月入五千元以上”,并附有所谓“证据”——几张他母亲在服装店工作的照片。
“这是误会。”李默努力保持平静,“那家服装店老板是我表舅,我妈只是偶尔去帮忙,挣点零钱,根本不是正式工作。”
辅导员表情缓和了些:“学校会调查清楚。但在结果出来前,助学金暂时停发,希望你理解。”
走出办公室,李默感到一阵眩晕。他掏出手机,想给母亲打电话,又担心增加她的心理负担。思考片刻,他决定先不告诉母亲这件事。
期末考试成绩公布,李默依然是专业第一。但喜悦很快被经济压力冲淡——助学金停发后,他只能依靠勤工助学的微薄收入度日。
一天下班,李默在图书馆整理书籍时,听到两个学生的议论。
“听说今年贫困生名额少了,有人造假被查出来了。”
“是啊,好像就是咱们系的,还是高考状元呢...”
李默的手停在书脊上,感觉血液一下子冲上头顶。他深吸一口气,继续工作,但手指不受控制地轻微颤抖。
周末,李默决定去找举报信中提到的那家服装店。店主是他远房表舅,看到李默很是惊讶。
“小默?你怎么来了?你妈前几天还来帮我整理仓库呢。”表舅热情地招呼他。
李默直接出示手机里的照片:“舅,有人拍到我妈在店里的照片,说是她有正式工作。这是怎么回事?”
表舅愣了一下,随即气愤道:“胡说八道!你妈就是偶尔来帮帮忙,每次我给一两百块辛苦费,哪来的正式工作!”他翻出账本,“你看,这记录清清楚楚。”
李默拍照留存证据,又问:“舅,最近有没有陌生人来打听过我家情况?”
表舅思考片刻:“前阵子是有个年轻人,说是做社会调查,问了不少你家的事...”
李默心中的疑云更重了。离开服装店,他决定去县教育局查询自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工作人员核实后确认,李默家的贫困资格没有问题。
返回北京的路上,李默反复思考:谁要陷害他?为什么?
新学期开始,李默的助学金仍未恢复。他不得不增加勤工助学时间,同时尽力保持学习成绩。
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李默刚走出图书馆,被一辆黑色轿车拦下。车窗摇下,露出王建国的脸。
“上车吧,我们谈谈。”王建国神情严肃。
车内,王建国直截了当:“助学金的事我听说了。需要我帮忙吗?”
李默惊讶地看着他:“您怎么知道的?”
王建国苦笑:“在清华我还是有些关系的。而且,我可能知道是谁在陷害你。”
李默心跳加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