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连交易市场内人头攒动,空气中弥漫着黄连特有的苦香。这里是全国最大的黄连集散地,每天有数十吨甚至上百吨黄连由此发往全国各地及海外市场。
作为中国黄连的原始产地和重要产区,石柱县有近700年的黄连人工种植历史,产量占全国需求量的60%左右。近年来,石柱县立足资源禀赋,坚持生态种植、集群发展、科技赋能、联农带农,着力构建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加快打造全国黄连产业高地,让石柱黄连从“田间”走向“世界”。
昔日深山的“苦药材”,如今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甜产业”,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富足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石柱大地徐徐铺展。
生态种植锻造道地品质
石柱县素有“中国黄连之乡”的美誉,这里出产的黄连品质优良,其药效基础物质小檗碱含量最高达9.5%。2017年,重庆石柱黄连生产系统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道地黄连”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为守护黄连道地品质,石柱县探索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全面推行黄连规范化生态种植,实施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动黄连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建立起覆盖选种育苗、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各环节的标准化管控体系,成功创建“中国优质中药材黄连示范基地”,从源头保障药材质量。
同时,石柱县创新推广林下种植新模式,统筹生态保护和黄连产业发展,高效开发林地空间。目前,石柱县常年保持黄连在地面积7.2万亩以上,其中通过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基地(GAP基地)达2万亩。
延链提质激活产业动能
在石柱,一味小小的黄连实现了从根到花的全资源化利用。通过延伸产业链条,石柱县推动产业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逐步构建起梯次分明、附加值高的产品体系:以黄连花入茶入菜,开发特色食品;以黄连根茎研制中成药;以黄连提取物加工黄连牙膏、黄连香皂等日化用品,全面提升产业价值。
产业集聚日益凸显。石柱县联合重庆中医药研究院制定《中国黄连产业图谱》,携手九州通等龙头企业开展中医药全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打造全国中药材贸易集散中心。目前,已培育中药材规模以上企业10家,联动带动62家中小型中药材加工企业,建成黄连产地加工集群,实现原材料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石柱县坚持“政、研、企”协同发力,共建重庆市黄连技术与产业发展创新中心,构建“政企研医”紧密结合的中医药科研融合发展体系,促进研发成果加快转化应用,推动黄连产业从传统种植基地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
多元融合描绘共富图景
黄连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石柱县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创新联农带农机制,石柱县构建起以龙头企业为节点、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分工协作、基地联建、市场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动发展格局。目前,石柱县已培育龙头企业10家、专业合作社78家、规模种植户320余户,产业链韧性持续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户融入产业链条,共享发展红利。
立足产业基础,石柱县正推动以黄连为代表的中医药产业与旅游、康养、农林等产业深度融合,探索“种植—加工—研发—康养”一体化发展新路径。通过挖掘黄连历史文化内涵,整合万亩种植基地与农耕资源,持续做强“石柱黄连”区域公用品牌,构建“地理标志+农业文化遗产+全国百强品牌”三重价值体系,着力打造集中医药文化、生态观光、康养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如今,这味“苦黄连”已成为重庆中药材产业的一张金名片,联动多元产业融合发展,石柱县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广。下一步,石柱县将深入实施黄连种植提质增效、加工提档升级、品牌培育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四大工程”,将石柱黄连作为现代农业集群体系中的成长型特色产业集群进行重点打造,推动石柱黄连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实现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5亿元。
数据来源: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委员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