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垄花生刨完喽!”日前,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万隆乡河流村的田埂上,金周花生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范金周举着带沙土的花生荚说。随着最后一片花生采收入仓,祥符区60万亩花生圆满收官。
这花生是祥符人的“金豆子”,藏着靠地致富的盼头。“多亏‘豫花37号’是早熟品种,赶在雨前收了大半。”豫老汉合作社的唐建党蹲在田埂上,捏开花生壳露出亮红果仁,“河南省农科院推荐的品种,早收十几天还耐存,一亩多收百十斤。”
“今年搞‘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在全区多个乡镇建了7000多亩基地,推广富硒黑花生和高油酸花生。”唐建党算实账,“种子、技术、富硒肥全免费,统一管理收购,一斤比市价多卖四毛五,一亩多挣百八十块,有订单就不愁卖。”
可前段连续阴雨影响了花生收获。面对困难,祥符区积极组织“邻里互助抢农时”:乡镇连夜组建互助组,农户挽裤腿刨花生;种植大户开收获机帮小农户免费脱粒;村“两委”成员忙着找晾晒场。
“秋收前村干部挨家摸情况,把缺劳力、地块散的农户进行登记,再跟合作社、大户结对。”范村乡副乡长王蒙蒙介绍,“政府搭桥聚劲儿,全区200多支互助组,保障今年的秋收能顺利完成。”
采收收尾,质量监管紧跟上。祥符农产品批发市场里,质检员赵兴国攥着检测仪查花生袋。“天天泡市场,既查质量也讲霉变危害。”他举着霉花生严肃地说,“黄曲霉毒素煮炒不掉,一颗坏能染一片,可不敢大意。”
袁坊乡李波皱眉问:“霉花生扔了可惜,能当肥不?”“咋不能!”赵兴国软了语气,“做饼肥能改良土壤,但绝不能吃、不能喂牲口,送有机肥厂集中处理,安全不浪费。”
加工环节监管更无死角。开封龙大植物油公司原料车间,分拣工低头挑花生,霉的、破的、空壳的全扔废料箱。“市场监管局每周抽检,原料到成品油过好几关。”质检部主任时红指着检测报告说,“我们一年消化20多万吨花生,质量差了砸招牌,更对不起‘祥符花生’,这关必须守牢。”(时学彬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帅杰)
来源:农民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