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以前高考结束后,村里老人总会问:“考上哪个大学啦?考到哪个大城市去咯?” 这话听着,就好像只有考出去才算是有出息,留在本地反倒成了稀罕事儿。那苏北孩子为啥大多不愿报苏北本地的大学呢?当然,分数不够本地大学,只能去外省上学的情况咱先不说。一般来讲,分数够的情况下,苏北孩子对本地大学确实不太感冒。从苏北人的角度看,原因大概有下面这些。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
一、资源差距,向往更高平台
教育资源不均,苏北孩子渴望更高平台。咱得承认,江苏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太均匀,苏南和苏北差距不小。苏北孩子苦读了十二年书,心里都清楚 “985”“211”“双一流” 这些名号的分量。要是分数够,选择南京、苏州、无锡的大学,好像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为啥呢?因为这些地方有更多精彩的讲座,能接触到更前沿的资讯,就业资源也更丰富。这些实实在在的差距,让孩子们自然更倾向于去苏南的大学。毕竟寒窗苦读这么多年,哪个孩子不想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呢,这也是人之常情嘛。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
二、外界目光与父母期待的推动
外界目光与父母期待,促使孩子选择远方。好多苏北学子心里都有这样的想法:“要是我留在苏北本地读大学,亲戚朋友问起来,我咋说呀?” 这种心理很微妙,但确实存在。当班上大多数同学都去了外地,留下来的人就可能会面对各种疑问的目光,比如 “是不是考得不好啊?”“是不是分数不够呀?” 青春年少的时候,大家都比较敏感,周围人的看法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选择。在大家眼里,离开意味着成功和有出息,留下就得面对各种猜测。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孩子气,但却是那个年纪最真实的想法。
而父母们的期待更是让人感动又有压力。很多苏北家长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县城,却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学习上,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大学!” 他们可能不太懂啥是一流学科,但他们知道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代表着光彩和希望。这种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就像一股强大的力量,推着孩子坚定地往外走。考出去,对孩子来说,不是对家乡的背叛,反而是对父母梦想的成全,是对家族向上发展渴望的回应。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
三、熟悉带来的 “逃离” 冲动
熟悉故乡想突破,渴望别样生活。十八岁的孩子,天天看着故乡的朝霞和黄昏,早就看腻了。在苏北田野里长大的孩子,对这片土地上的四季变化再熟悉不过了。从春耕到秋收,年年如此,村里的每条小路走向都一清二楚,邻居家晚饭吃啥都知道,小镇上那条唯一街道的所有店铺更是熟得不能再熟。这种熟悉,在某个阶段就成了一种束缚。孩子们不想一直被困在这个地方,年轻的心就想趁早逃离。这可不是讨厌家乡,而是生命本能地想要寻求突破,就像种子要破土而出,小鸟要离开巢穴一样。要是选了苏北本地的大学,上学、回家、出去玩看到的景色和在老家差不多,感觉就只是换个地方吃饭、睡觉、读书,没啥太大区别。所以,他们渴望去看看外面不同的世界,寻找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
四、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向往外界精彩,追求未知可能。我之前在文章里写过,在苏北人心里,“苏锡常” 就像宇宙的尽头,充满了吸引力。那里有繁华的灯火,有美丽的江南水乡,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平常在电视上看到上海的外滩、苏州的工业园区、南京的梧桐大道,这些城市的画面,就成了孩子们青春里最向往的风景。选择去外地读大学,就是选择一种可能性。在陌生的城市,可能会在地铁里迷路,可能会在大学城里交到知心好友,也可能会遇到生命中的另一半。这种对未知的好奇和渴望,是青春赋予孩子们的正当权利。世界这么大,谁不想出去看看呢?这没啥错。孩子们不是不爱故乡,只是更期待在远方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其实,不管是选择苏南的大学,还是留在苏北本地读大学,每个选择都没有对错之分。无论是坚决地离开,还是坚定地留下,都是孩子们在不同阶段对自己内心最诚实的回应。希望每个苏北孩子,不管是去远方还是留在家乡,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因为真正的成长,不在于离开或者前往哪里,而是无论身处何方,都能让自己的生命活得充实而精彩。不管走到哪儿,都别忘了苏北老家赋予我们的那些品质 —— 那种与生俱来的坚韧,还有在困境中也能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