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800次《电波》回响初心不改,红色经典穿越时空“永不消逝”

0
分享至


11月13日晚,上海歌舞团“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迎来里程碑式的演出节点——第800场纪念演出。王佳俊、朱洁静将领衔“全A组”阵容让红色“电波”再度回响。演出谢幕时,“风雅颂韵”四组主演卡司也将集体亮相。

昨天,这场承载着爱与信念的舞剧举办800场特别访谈,幕后主创、剧场管理者、演员与观众代表重聚初心之地,共同解锁这部红色经典长演长青、持续火爆的密码。



从命题作文到现象级作品

这部风靡全国的舞剧,最初源于一场“令人为难”的命题作文。上海歌舞团原团长、该剧艺术监制陈飞华回忆,当时宣传部领导提出要将原计划创作的《芦花女》改为红色主旋律作品时,团队既无把握又感压力。舞蹈不说话,如何讲述复杂的地下工作故事?不少专家直言话剧、歌剧才是更合适的载体。

但这份挑战反而点燃了主创团队的斗志。总编导周莉亚、韩真分享了那段跌宕的创作经历:《芦花女》剧本即将落地,题材突变让她们一度“从椅子上跳起来反对”,但陈飞华的耐心沟通以及在上海实地采风的触动,让她们逐渐找到灵感:“聊到《电波》这个题材时,我们的眼睛突然亮了,感觉心灵的火苗瞬间被点燃。”


自诞生以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先后荣获第16届“文华大奖”和第15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20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创排至今逾7年时间,在国内外60余座城市巡(驻)演出超800场,足迹遍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电波”精神传遍大江南北。

编导演每个环节都“不掉队”

“较真,是对创作最基本的态度。”这是主创们共同的心声。韩真与周莉亚被观众称为“最‘作’的女导演”,她们会为一个舞段的编排反复打磨,和主创们“喝到深夜”探讨细节。编剧罗怀臻打破舞剧剧本“两页纸”的惯例,写下1万字剧本,成为中国首部正式发表的舞剧剧本,为创作提供了坚实的思考原点。作曲杨帆则在旋律创作中不断突破,既大胆改编经典的《渔光曲》,又在尾声创新性地使用吉他独奏,让紧张的剧情中既有温情又有力量。


较真渗透在每个环节:李侠、兰芬的双人舞将“相识、走近、相爱、相离”四个阶段浓缩于一个空间,用肢体语言构建出跨越时空的深情;老裁缝中枪时的音效设计,暗藏着主创们“制造观众期待感”的巧思;舞台空间的切割、倒序与正序的交织,让线性故事在舞台上焕发出全新活力。正如罗怀臻所说:“这部作品的每个主创环节都无一掉队,正是这份较劲,成就了最终的呈现。”

朱洁静说:“800场纪念演出当然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它记录着我们走过的路。但800这个数字终归只是一个符号,在我心里真正珍贵的是’守护《电波》这件事’。”而演绎李侠7年多的王佳俊则坦言:“李侠于我不仅仅是一个角色,而是溶于骨血、长在身体里的一部分。从扮演李侠到成为李侠,我在台上感受他的心跳,也在台下被英雄精神所感召。”


红色题材的人文化表达

作为改编自经典电影的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最大的突破在于实现了红色题材的人文化表达,而这份表达最终化作了观众席间最滚烫的回响。罗怀臻指出,相较于电影中相对脸谱化的人物塑造,舞剧更注重挖掘“生活中的人”:石库门里的寻常烟火、革命者之间的细腻情感、平凡人物的信念坚守,让红色故事不再流于概念,而是充满人性温度。

作曲杨帆至今记忆犹新,《电波》在上海大剧院演出,谢幕谢了许久,观众依然不愿离场,他们不约而同地转向音控台方向,用持久而热烈的掌声,向幕后主创致敬。“剧场最美妙的地方,在于创作者、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振。”杨帆感慨,“我们把作品递出去,观众用掌声、泪水回应,这种双向的奔赴,让每一场演出都有了独特意义。”

原标题:《800次《电波》回响初心不改,红色经典穿越时空“永不消逝”》

栏目编辑:孙佳音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朱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82785文章数 75774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