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国旅游协会红色旅游工作部成立仪式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成功召开。中国旅游协会红色旅游工作部主任张小可在会上以《红色文化传承下的红色演艺品质的升级探索》为题作主旨演讲。现将演讲全文梳理如下:
![]()
红色演艺是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们围绕红色演艺的品质升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先后参与策划并推出了《延安保育院》、《12·12》西安事变和《重庆·1949》三部标杆作品,分别对应建党90周年、西安事变80周年与建党百年重大历史节点。从创意到落地全程深耕,我们逐步总结出红色演艺实现品质提升的关键路径。
红色演艺创作的首要前提是,坚持在地性、真实性与原创性。在地文化是作品的灵魂所在,红色题材若脱离具体的地域背景,便失去了根基。例如《重庆·1949》选址于歌乐山下、磁器口旁,距离白公馆、渣滓洞仅1.4公里,在地理与精神层面与红岩精神高度契合。真实性则是作品的生命线,在创作《延安保育院》时,团队先后采访了200多名曾在延安保育院生活的孩子和保育员,搜集近300小时的影像资料,挖掘出毛主席“又学习又玩耍”的题字、《丢手绢》童谣的起源等真实细节,让历史在舞台上真正“活”起来。原创性则决定作品的高度,《12·12》实景剧历经17年构思,最终以“兵谏前夜”作为叙事切入点,聚焦张学良、杨虎城与蒋介石三人的关键互动,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手法,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巧妙规避历史题材表达难题。
总书记提出的“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红色资源”,是我们创作的根本遵循,将其贯穿于从策划到落地的全过程。“用心”体现在对题材的深度思考与形式创新。《12·12》西安事变,改变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即使在今天,当事者和旁观者都不断对它纠结和审视。我们用了17年的时间在思考如何讲好这段故事,最终破题,打造了这台有故事、有使命、有历史的历史大剧。“用情”是红色演艺感染力的来源。《延安保育院》以宏大的革命历史为背景,以延安保育院的“小”故事来反映延安革命的大背景、以“小”人物反映大主题,以小见大让人们在舞台剧的形式中真切感受人性的母爱光辉所映照的革命大爱情怀,以及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牺牲和英雄主义精神,感受战友之情、师生情谊、军民鱼水的感人故事。“用力”则是对项目执行的高度投入。《重庆·1949》历史3年,斥资8亿,以真实的故事和任务原型为依据,创新性的打造了这座魔幻般的剧场,创作了这部史诗般的大剧。在疫情和洪灾的双重打击下,团队全力以赴,攻坚克难,最终实现为建党百年献礼的目标。第一完整的运营年度收入破击,其中80%观众为25-35岁年轻人。
在叙事方式上,我们提倡“大背景、小故事,大事件、小人物,大道理、家常话”的表达路径。红色题材不应是刻板的说教,而要从细节中传递情感,从平凡中见崇高。《重庆·1949》中那位始终提着马灯的老太太,一句“有妈妈在,娃儿的家就在”,既道出母爱的温暖,也暗含家国情怀的召唤;烈士退场时所说的“忘记我吧,请替我们好好享受这幸福生活”,以朴实语言传递出牺牲精神与美好祝愿,远比口号式表达更具感染力。
我们也始终坚持“思想上树得起、艺术上立得住、市场上坐得稳”的基本原则。红色演艺首先要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必须在艺术上追求高度,不能降低审美标准。艺术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在市场层面,要探索红色演艺与文旅融合的路径,但绝不能为商业化牺牲内容的纯粹性。一切延伸开发应置于剧外,保持剧中精神的完整与庄严。
当前,红色演艺的发展仍面临四重挑战:一是创作难,受诸多限制且缺乏对故事思想与灵魂的深入挖掘,多停留在表面叙事;二是创新难,实景演出同质化严重,套路化明显,形式创新突破不足;三是融合难,沉浸式、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兴旅游形式与红色题材结合时,易出现过度娱乐化问题,难以把握正剧定位;四是融资难,红色项目普遍面临资金筹措困境,需探索更适配的融资模式。
红色故事从不缺观众,缺的是打动人心的讲述。我们仍需要再破解行业难题、提升作品品质上持续探索。只有坚持真实、投入情感、勇于创新,红色演艺才能真正实现“活态传承”,让红色精神跨越时代,深入人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