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国站在车间二楼的观察窗前,指尖轻轻划过冰凉的玻璃。
窗外是陪伴了他二十年的生产线,机器的轰鸣声像心跳一样熟悉。
他刚刚在办公桌上看到一份新的人事调动草案,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
"智能项目筹备组"——这个光鲜的名字背后,是远离公司核心业务的边缘地带。
四十八岁,在永固精密工作了整整二十年,这个年纪的调岗意味着什么,他心知肚明。
想起昨天总经理谢明那意味深长的笑容,蔡振国深深吸了口气。
这一次,他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脱口而出"一切听领导安排"。
车间的灯光映在他略显疲惫的脸上,眼神却异常坚定。
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
01
清晨六点半,蔡振国像往常一样提前半小时到达工厂。
他的皮鞋踏在刚刚拖过的地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蔡经理早!"年轻的质检员小李抱着记录本匆匆走过。
蔡振国微微点头,目光却已经投向三号生产线。
那里的传送带速度比标准快了0.2秒,这是他二十年养成的直觉。
"老王,把三号线的速度调回标准值。"
他对着对讲机说道,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
生产线长王师傅立即小跑着去调整设备,没有丝毫犹豫。
这就是蔡振国在永固精密的威信,是用二十年如一日的专业积累换来的。
他缓步走过每条生产线,时不时停下检查设备运行状态。
工人们见到他都会主动打招呼,眼神里带着真诚的尊重。
这条生产线上的每一台机器,他都亲自参与过调试和维护。
记得十年前引进德国设备时,他连续三个月吃住在工厂。
现在想起来,那些日夜仿佛就在昨天。
"蔡经理,新来的那批原材料有点问题。"
质量部的老张急匆匆地走过来,手里拿着检测报告。
蔡振国接过报告仔细查看,眉头微微皱起。
"这批材料硬度超标0.5%,立即停用。"
他的判断果断而准确,这就是二十年经验的价值。
老张立即去执行指令,没有丝毫质疑。
在永固精密,蔡振国的专业判断就是质量的保证。
巡视完车间,他走向办公室,路上的员工都主动让路。
这种尊重不是靠职位,而是靠实力赢得的。
办公室门口,新来的秘书小陈正在整理文件。
"蔡经理,谢总让您九点去他办公室开会。"
小陈的声音带着刚毕业学生的青涩。
蔡振国点点头,心里却泛起一丝异样。
通常谢明找他都是直接打电话,很少通过秘书传达。
这个细节让他敏锐地察觉到什么。
他推开办公室的门,窗台上的绿植长得正好。
这是妻子董慧芳特意给他选的,说能缓解视觉疲劳。
想到妻子,蔡振国嘴角泛起一丝温暖的笑意。
二十年来,这个工厂就像他的第二个家。
但现在,这个"家"的氛围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他坐到办公桌前,打开电脑查看生产数据。
手指在键盘上熟练地敲击,心里却在思考早会的议题。
谢明最近频繁接触那个年轻的项目经理叶浩宇。
这在整个公司都不是什么秘密。
蔡振国不是不懂办公室政治,只是不屑参与。
他始终相信,实力才是立足的根本。
但最近的一系列迹象表明,事情没那么简单。
墙上的时钟指向八点五十分,该去开会了。
他整理了一下衬衫领口,拿起笔记本走出办公室。
走廊尽头的总经理办公室门虚掩着。
透过门缝,他看见叶浩宇正在和谢明谈笑风生。
两人注意到他的到来,立即收敛了笑容。
"老蔡来了,快请进。"谢明热情地招呼道。
但蔡振国捕捉到了那一瞬间的不自然。
这场会议,恐怕不只是讨论生产问题那么简单。
他深吸一口气,保持着得体的微笑走进办公室。
叶浩宇站起身来,礼貌地为他拉开椅子。
这个动作太过殷勤,反而显得刻意。
蔡振国不动声色地坐下,打开笔记本。
"人都到齐了,我们开始吧。"谢明清了清嗓子。
会议室的气氛突然变得正式而凝重。
蔡振国敏锐地感觉到,今天可能要讨论重要事项。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钢笔,这是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窗外,朝阳正好,但会议室里却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02
谢明打开投影仪,屏幕上显示出"新战略发展规划"几个大字。
"公司决定进军智能制造领域,这是未来的方向。"
他的声音洪亮有力,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个人。
蔡振国注意到,叶浩宇的坐姿格外挺直。
这个年轻人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与在座的老员工形成鲜明对比。
"浩宇的提案很有前瞻性,董事会已经批准立项。"
谢明特意提高了音量,显然是在强调叶浩宇的贡献。
叶浩宇谦虚地低下头,但嘴角的笑意掩饰不住。
蔡振国默默记录着要点,心里却在快速分析。
公司要转型不意外,意外的是推进速度如此之快。
更意外的是,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了资历尚浅的叶浩宇。
"老蔡,你对生产线最熟悉,说说你的看法。"
谢明突然点名,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蔡振国身上。
他放下钢笔,沉稳地开口:"转型是必然趋势,但需要循序渐进。"
"现有的生产线改造需要时间,不能影响现有订单。"
他的建议务实而谨慎,这是二十年经验积累的智慧。
叶浩宇立即接话:"蔡经理说得对,我们可以分阶段推进。"
"先从小范围试点开始,积累经验后再全面推广。"
这番话表面上是赞同,实则是在展示自己的规划能力。
蔡振国点点头,不再多言。
他清楚地感觉到,这个会议更像是叶浩宇的展示舞台。
其他部门经理都保持着谨慎的沉默,显然也察觉到了什么。
"浩宇已经做了详细方案,会后发给大家。"
谢明满意地看着叶浩宇,眼神中充满赏识。
这种眼神,蔡振国曾经也得到过,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会议在微妙的气氛中结束,众人陆续离开。
蔡振国收拾文件时,谢明特意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膀。
"老蔡,公司需要你们这些老将的支持啊。"
这话听起来是肯定,却带着若有若无的暗示。
蔡振国微笑着回应:"应该的。"
走出会议室,他遇到质量部的傅泽雨。
这个老同事使了个眼色,示意中午一起吃饭。
傅泽雨是公司有名的"消息通",这个邀约显然别有深意。
回到办公室,蔡振国站在窗前沉思。
楼下的停车场里,叶浩宇正在为谢明开车门。
这个年轻人确实很会做人,这是他的优势。
但企业管理不能只靠人情世故,还需要真才实学。
桌上的电话响起,是妻子董慧芳打来的。
"晚上想吃什么?我给你炖汤吧。"
妻子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温柔,让他心情稍缓。
挂断电话后,他继续处理积压的文件。
但心思已经飘远,思考着公司未来的走向。
以及自己在这个棋局中的位置。
墙上的钟指向十一点半,该去赴傅泽雨的约了。
他拿起外套,心里隐约预感到这顿饭不会简单。
![]()
03
公司附近的小餐馆里,傅泽雨已经点好了菜。
"老蔡,这边。"他招手示意,脸色略显凝重。
蔡振国在他对面坐下,注意到桌上都是他爱吃的菜。
"今天怎么这么客气?"他笑着打开餐具包装。
傅泽雨压低声音:"听说最近要有人事变动。"
这个消息并不意外,但由傅泽雨说出来,分量就不同了。
作为质量部经理,傅泽雨的消息向来准确。
"叶浩宇那个项目组,需要调过去几个老人。"
傅泽雨边说边观察蔡振国的反应。
蔡振国夹起一块红烧肉,动作依然从容。
"新项目需要人手,很正常。"
他的淡定让傅泽雨有些着急。
"老蔡,你别不当回事。我听说......"
傅泽雨凑近些,声音更低了:"可能要动生产部的人。"
蔡振国的手微微一顿,这个信息确实值得重视。
生产部是他的根基,也是公司最核心的部门。
任何人事变动都会引起连锁反应。
"谢总最近和董事会走得很近。"
傅泽雨继续透露:"据说是因为业绩压力大。"
这个消息点醒了蔡振国,难怪转型如此急切。
制造业整体不景气,公司确实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但贸然转型的风险,管理层似乎选择性忽视了。
"叶浩宇有什么背景?"蔡振国终于问出关键问题。
傅泽雨神秘地笑了笑:"他舅舅是董事。"
这个信息解释了很多事情,也让形势更加明朗。
蔡振国默默喝着茶,心里快速分析着局势。
如果叶浩宇要上位,必然需要重要的岗位历练。
生产部经理这个位置,显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老蔡,你得早做打算。"傅泽雨语重心长地说。
这顿饭吃得有些沉闷,两人各怀心事。
回到公司,蔡振国特意绕道去了研发部。
叶浩宇的新项目组就在那里办公。
透过玻璃墙,他看到里面都是年轻面孔。
设备都是最新配置,预算显然很充足。
这与生产部申请新设备时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
"蔡经理?"叶浩宇发现了他,热情地迎出来。
"路过,看看你们进展如何。"蔡振国保持微笑。
叶浩宇立即开始介绍项目规划,语气充满自信。
但蔡振国听出几个关键点的考虑不够周全。
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制造业需要沉淀。
离开时,他心情更加沉重。
这种重规划轻实干的氛围,让他感到不安。
下班路上,他一直在思考傅泽雨的话。
或许,真的该做些准备了。
但不是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击。
04
回到家已经晚上七点,餐桌上摆满了他爱吃的菜。
"今天怎么这么晚?"董慧芳接过他的公文包。
妻子的眼神里有关切,也有隐约的担忧。
蔡振国洗了手坐在餐桌前,努力表现出轻松的样子。
"公司有点事,耽误了。"
他夹起一块排骨,却没什么食欲。
董慧芳在他对面坐下,静静地看着他。
二十年的夫妻,她太了解自己的丈夫了。
"是不是工作上的事?"她轻声问道。
蔡振国叹了口气,知道瞒不过细心的妻子。
他把公司最近的变化简单说了一下。
包括叶浩宇的新项目,以及可能的人事变动。
董慧芳认真听着,不时点头。
她是中学老师,虽然不在企业,但看问题很透彻。
"你觉得这次转型能成功吗?"她问到了关键。
蔡振国沉吟片刻:"方向是对的,但太急躁。"
"制造业转型需要时间,不能一蹴而就。"
这是他的专业判断,也是二十年经验的总结。
董慧芳给他盛了碗汤,语气温和却坚定。
"既然知道问题所在,就要想办法解决。"
"你为公司付出这么多年,有发言权。"
妻子的话点醒了他,是啊,为什么要被动等待?
但职场不是学校,不是有理就能走遍天下。
"我今年四十八了。"蔡振国轻声说。
这句话里包含着太多未尽之意。
董慧芳握住他的手:"年龄不是问题,经验才是财富。"
她的支持让蔡振国心里温暖了许多。
饭后,他一个人站在阳台上思考。
小区里灯火通明,每盏灯后都是一个家庭。
他想起二十年前刚进公司时的雄心壮志。
那时谢明还是部门主管,经常带着他跑车间。
时光飞逝,一切都变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生产部值班组长发来的消息。
三号线出现故障,正在紧急维修。
蔡振国立即打电话指导处理,十分钟后问题解决。
这种突发情况经常发生,他总是能迅速找到解决方案。
这就是经验的价值,是年轻人替代不了的。
但管理层往往更看重那些看得见的"业绩"。
回到书房,他打开电脑查看生产数据。
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心里却在规划另一个方案。
一个既能顺应公司转型,又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方案。
董慧芳端来热茶,轻轻放在桌上。
"别熬太晚。"她温柔地说完,轻轻带上门。
蔡振国看着妻子的背影,心里充满感激。
有这样的后盾,他还有什么好怕的?
深夜十一点,他终于完成了一份初步构想。
保存文件时,他给文件取名为"变革与传承"。
这或许是他职场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
05
第二天到公司,气氛明显不同往常。
走廊里遇到的其他部门经理,眼神都有些闪烁。
"听说了吗?生产部可能要重组。"
茶水间里,几个同事在窃窃私语。
看到蔡振国进来,他们立即散开,表情尴尬。
这种小道消息传得最快,也最影响士气。
蔡振国不动声色地泡了杯茶,回到办公室。
他立即召集生产部各线组长开会。
"最近有些谣言,大家不要受影响。"
他开门见山地说:"生产部是公司的基石,不会轻易变动。"
组长们明显松了口气,但眼神中仍有疑虑。
"蔡经理,听说新项目组要调我们的人?"
资深组长老杨问出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蔡振国沉稳地回答:"任何调动都会考虑生产需要。"
这个回答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留有余地。
会议结束后,他特意留下老杨单独谈话。
老杨在生产部工作了十八年,是他的得力助手。
"老杨,你对最近这些消息怎么看?"
他直接问道,想听听老员工的看法。
老杨沉吟片刻:"我觉得新项目太急进了。"
"昨天他们来调研,问的问题都很外行。"
这个反馈印证了蔡振国的判断。
叶浩宇的团队虽然热情高涨,但缺乏实战经验。
制造业不是写代码,试错成本很高。
"你多留意车间的稳定,其他事情我来处理。"
蔡振国的话让老杨安心不少。
送走老杨后,他接到谢明的电话。
"老蔡,来我办公室一趟。"
谢明的语气很随意,但蔡振国感觉到了什么。
他整理了一下衣着,从容地走向总经理办公室。
路上遇到叶浩宇,对方热情地打招呼。
"蔡经理,正好有个技术问题想请教您。"
叶浩宇拿出平板电脑,展示一个工艺流程图。
蔡振国一眼就看出问题所在,但他没有立即指出。
"这个需要详细讨论,等我从谢总那里回来。"
他需要时间思考,如何把握指导的尺度。
过分保留显得小气,倾囊相授又可能被取代。
这种微妙的平衡,是职场老将必须掌握的。
谢明办公室的门开着,他正在看文件。
"老蔡,坐。"谢明摘下老花镜,笑容亲切。
但这种亲切背后,带着职业化的距离感。
蔡振国在对面坐下,等待对方开口。
"公司转型期,需要你们这些老将多支持。"
谢明开场白很官方,但接下来的话才是重点。
"特别是要带带年轻人,比如浩宇这样的。"
这话听起来是期许,实则是在铺垫。
蔡振国微笑着点头:"应该的。"
但他心里清楚,真正的考验即将到来。
06
谢明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蔡振国。
这个姿势通常意味着重要谈话。
"公司决定成立智能项目筹备组,级别很高。"
他的声音透过阳光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蔡振国静静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
"董事会希望由经验丰富的老将牵头。"
谢明转身,目光直视蔡振国:"我推荐了你。"
这句话落下,办公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蔡振国保持镇定,但心里已经掀起波澜。
智能项目筹备组,这个名字很耳熟。
正是昨天在人事调动草案上看到的那个。
"这个岗位很重要,需要全面能力。"
谢明继续说着调任的好处,但避开了具体权责。
蔡振国敏锐地注意到,对方没有提到生产部的安排。
这意味着什么,再清楚不过。
"你怎么想?"谢明终于问出关键问题。
按照惯例,这时候应该说"一切听领导安排"。
但蔡振国没有立即回答,他在快速思考。
直接拒绝会显得不服从管理,盲目接受又是自毁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