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体工程学人居环境实验室
当2021年东京奥运会的圣火在延期一年后终于点燃,新国立竞技场以其温润的木质轮廓镶嵌在东京神宫外苑的绿意中,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然而这座承载着日本奥运梦想的建筑,从设计之初便深陷一场跨越数年的“体育场之战”。扎哈·哈迪德那充满未来主义的曲线巨构与隈研吾蕴含传统韵味的低矮形制,不仅上演了东西方设计理念的碰撞,更暴露出大型公共建筑在人体工程学实践中,与预算控制、文化适配、公众需求等多重维度的复杂博弈。这场风波早已超越建筑本身,成为解读现代大型工程中人体工程学核心价值的典型样本。
![]()
一、曲线狂想曲的夭折:人体工程学的理想与现实断层
2012年,扎哈·哈迪德事务所的设计方案在国际竞标中脱颖而出。这位以解构主义风格闻名的建筑师,为东京奥运主体育场勾勒出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蓝图:流畅的曲线勾勒出巨大的建筑体量,仿佛从地面自然隆起的未来飞行器,3000亿日元的估算造价(较初始预算翻倍)背后,是其对“地标性建筑”的极致追求。但从人体工程学视角审视,这份充满雄心的设计从诞生之初便埋下了与现实脱节的隐患。
(一)空间尺度与人体感知的失衡
人体工程学的核心要义之一,是构建与人类生理尺度、心理感知相适配的空间环境。扎哈方案的建筑高度达70米,总建筑面积超25万平方米,这样的体量放置在周边以低层建筑和绿地为主的神宫外苑区域,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压迫感。对于日常活动于此的市民而言,这种“外来巨物”打破了长期形成的空间认知习惯——人们在接近建筑时,会因体量差异产生心理上的渺小感与不安感,违背了人体工程学中“空间尺度与人体感知协调”的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巨大的建筑体量导致观众入场动线过长,根据初始设计,最远看台的观众需步行超过800米才能抵达座位,远超人体工程学建议的“单次步行舒适距离不超过500米”的标准,这无疑会大幅降低观赛体验。
(二)功能适配性的先天不足
大型体育场馆的人体工程学设计,需兼顾赛事运行、观众体验、后勤保障等多重功能的协同。扎哈方案中最具争议的伸展露台设计,虽能增强建筑的视觉张力,却严重影响了场馆的自然通风与采光——露台的遮挡导致底层空间常年处于阴影中,不仅需要额外投入大量能源用于照明和通风,还可能因空气流通不畅引发观众的不适感。同时,巨大的曲线结构增加了座椅排布的难度,部分看台出现视线遮挡问题,违背了“无死角观赛”的人体工程学基本要求。而预算的疯狂超支,本质上是设计理念优先于功能需求的必然结果:为了维持建筑的艺术形态,工程团队不得不采用复杂的施工工艺和特殊材料,最终导致项目在经济层面失去了可行性。
(三)文化语境下的人体工程学缺失
人体工程学并非纯粹的技术指标,更需要与地域文化、生活习惯相融合。东京神宫外苑作为承载日本传统园林文化的重要区域,其空间氛围以静谧、和谐为核心。扎哈方案的现代主义巨构与周边环境形成了强烈的文化割裂,这种割裂感不仅让本土民众产生心理排斥,更违背了“建筑与环境共生”的广义人体工程学理念——当建筑无法与使用者的文化心理形成共鸣时,即便技术上再先进,也难以获得真正的认可。日本本土建筑师矶崎新曾尖锐地批评:“这个设计无视了东京的城市肌理,它更适合出现在沙漠中,而非神宫外苑的绿树之间。”这番评价精准点出了该方案在文化维度上的人体工程学失配。
![]()
二、木质叙事诗的困境:人体工程学的本土化探索与疏漏
2015年,安倍晋三政府宣布“白纸撤回”扎哈方案,在第二次竞标中,隈研吾团队以“传统与自然共生”的设计理念胜出。其方案采用钢木混合结构,建筑高度降至47米,总造价控制在1530亿日元,试图通过本土化表达解决前方案的诸多问题。但在人体工程学的实践中,这份看似稳妥的设计同样暴露出诸多挑战。
(一)材料选择与功能安全的博弈
隈研吾将日本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元素融入设计,大量使用胶合板和实木构件,既营造出温润的视觉效果,也试图通过天然材料提升观众的空间舒适度——从人体工程学角度看,木材的纹理和触感能有效缓解现代建筑的冰冷感,降低观众的心理压力。但这一选择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根据日本《消防法》,大型公共建筑内若设置明火设施,必须与可燃材料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由于最初的设计中未预留圣火台位置,若在场内安置圣火台,木质构件可能面临火灾风险;若设置在场外,又会影响奥运圣火与主体育场的视觉关联。这一“乌龙”本质上是材料选择与功能需求的脱节,反映出设计团队在平衡文化表达与人体工程学安全标准时的疏漏。
(二)可持续性与人体健康的矛盾
可持续性是现代人体工程学的重要延伸维度,它要求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隈研吾方案标榜“环保理念”,但环保组织的调查显示,其使用的部分印尼胶合板缺乏可持续性认证,可能来自热带雨林的非法砍伐。这种材料选择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更可能因木材处理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剂,对长期接触的观众和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同时,木质结构的维护成本较高,在东京的多雨气候下,若长期得不到妥善保养,可能出现腐朽、变形等问题,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这与人体工程学“长期安全适配”的核心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三)空间布局的功能性局限
为了贴合周边环境,隈研吾方案采用了低矮平缓的造型,但这一设计也导致场馆的内部空间利用率降低。观众席的坡度设计过于平缓,使得后排观众的视线容易被前排遮挡,部分区域的声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木质构件虽能吸收部分噪音,但缺乏科学的声学设计,导致赛事期间的欢呼声和广播声出现回音现象,影响观众的听觉体验。此外,场馆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也存在不足,轮椅通道的坡度和宽度未完全达到人体工程学标准,给行动不便的观众带来了诸多困扰。这些问题表明,本土化表达不能以牺牲功能适配性为代价,真正优秀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应当实现文化、技术与功能的有机统一。
![]()
三、博弈背后的启示:大型公共建筑人体工程学的核心准则重构
东京奥运主体育场的“设计之战”,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人体工程学核心价值的重新认知过程。从扎哈方案的理想主义溃败到隈研吾方案的现实性困境,这场风波为全球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也推动着人体工程学在新时代的准则重构。
(一)确立“功能优先”的人体工程学核心原则
大型公共建筑的本质是服务于人的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必须以人体工程学的功能标准为首要准则。东京主体育场的案例表明,当建筑形态、文化表达等因素凌驾于功能需求之上时,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未来的大型工程设计,应当建立“功能清单”制度,将观众舒适度、赛事运行效率、安全保障等人体工程学核心指标量化为具体要求,在设计的各个阶段进行严格审核。例如,在座位排布设计中,应通过三维模拟技术确保每位观众的视线角度不低于30度;在动线设计中,需保证紧急疏散时人均通道宽度不小于0.5米,这些具体的量化标准能有效避免设计的主观化偏差。
(二)构建“多维度协同”的人体工程学评估体系
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并非孤立的技术工作,而是需要与预算控制、文化适配、环境可持续等多维度形成协同。东京主体育场的预算危机和文化冲突,反映出传统设计评估体系的单一性缺陷。未来应建立“技术-经济-文化-环境”四位一体的人体工程学评估体系:在技术层面,聚焦于空间尺度、功能适配等核心指标;在经济层面,通过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确保设计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在文化层面,兼顾地域文化特色与使用者的心理认同;在环境层面,优先选择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体系能有效避免设计方案的片面性,实现多重目标的平衡。
(三)完善“公众参与”的人体工程学决策机制
大型公共建筑的使用者是广大公众,其人体工程学设计是否合理,最终需要接受公众的检验。东京主体育场项目前期因决策不透明引发的公众反弹,充分说明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未来应建立常态化的公众参与机制:在设计初期,通过问卷调查、公众听证会等形式收集民众的需求和建议;在设计中期,通过模型展示、线上公示等方式接受公众监督;在项目建成后,开展满意度调查,及时发现并整改人体工程学方面的问题。这种全流程的公众参与,不仅能提升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还能增强民众对项目的认同感,减少后续的争议和阻力。
(四)推动“技术创新”的人体工程学升级路径
科技进步为人体工程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东京主体育场的设计中,若能更早地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全流程模拟,或许能提前发现扎哈方案的视线遮挡问题和隈研吾方案的圣火台设计疏漏。未来,应加大对人体工程学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座位排布和动线设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公众提前体验建筑空间,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场馆内环境参数的实时调节。这些技术创新能让人体工程学设计更加精准、高效,为使用者提供更优质的体验。
东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设计之战”虽已落幕,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停止。这座建筑从争议中走来,既见证了设计理念的碰撞,也暴露了人体工程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在大型公共建筑日益追求多元化价值的今天,人体工程学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功能适配,更是平衡理想与现实、艺术与实用、个体与社会的重要纽带。未来,唯有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初心,不断完善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准则和实践路径,才能让大型公共建筑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成为城市发展中兼具功能价值与文化内涵的经典之作。而东京奥运主体育场的经验与教训,也将成为全球建筑界探索这一道路的重要注脚,指引着未来大型工程设计走向更理性、更成熟的方向。
内容说明: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