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在2025年11月发布的IRON人形机器人,以高度拟人的步态和动作引发公众对技术真实性的热议。这款机器人采用仿人脊椎结构与晶格状仿生肌肉,全身82个自由度关节实现步态误差2毫米内的精准控制,搭载三颗自研图灵AI芯片提供2250TOPS算力支撑动态决策。面对"真人扮演"的质疑,小鹏通过拆机直播展示内部机械构造,证实其完全依赖物理系统完成"猫步行走"等复杂动作。这一事件成为行业转折点,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原型向实用化产品的跨越。
![]()
技术突破推动商业化进程加速。小鹏将汽车制造经验迁移至机器人领域,通过XNGP智驾系统与物理AI的融合,使IRON在宝钢工厂完成螺丝拧紧、巡检等工业任务。其成本控制策略尤为突出,通过供应链协同将高阶机器人成本压缩至50万元以内,较特斯拉Optimus降低40%。这种"汽车+机器人"的生态协同模式,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商业化路径。目前小鹏已与宝钢达成生态合作,计划2026年底实现规模量产。
行业竞争格局因新玩家入局发生显著变化。广汽集团推出全尺寸轮足机器人GoMate,采用自研电机实现四轮足与两轮足模式切换;越疆机器人的X-Trainer已在制造业完成协作应用;里工智能的"里掂F1"则以±0.05mm作业精度切入精密制造领域。这些企业形成差异化技术路径,广汽侧重轮足融合,越疆聚焦工业闭环,小鹏探索汽车技术复用,共同推动伺服系统、谐波减速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进程。
![]()
产业链协同效应逐步显现。小鹏供应链已形成完整体系:兆威机电提供全球最小6mm行星减速器,方正电机定制800V高压扁线驱动方案,汉宇集团谐波减速器市场份额达15%。这些企业通过技术适配加速产能扩张,兆威启动泰国基地建设,绿地谐波新增100万台产能规划,为2026年量产节点储备资源。供应链成本下降推动终端价格下探,宇树科技等企业已推出5万元以下消费级产品,行业呈现"高端定制+大众普及"双轨发展态势。
实用化场景拓展成为关键突破口。工业领域,小鹏机器人已在汽车工厂承担分拣搬运任务,优必选Walker S系列在极氪工厂完成精密装配;服务场景中,深圳龙岗区试点机器人6S店,卡伊瓦开发中医问诊、餐饮服务等定制化方案。尽管家庭场景仍受限于安全标准与成本,但行业预测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2300亿元,工业应用占比超60%。技术迭代与场景验证的同步推进,正在重塑人形机器人的价值创造逻辑。
![]()
行业争议始终伴随发展进程。尽管小鹏通过硬件透明化回应质疑,但仿生运动控制、长期可靠性等挑战依然存在。马斯克坦言Optimus量产进度低于预期,主要受限于手部工程难度;众擎机器人SE01虽因步态走红,其电机直驱方案在负重能力上仍存短板。这些矛盾折射出行业技术瓶颈,也倒逼企业加速核心部件创新与系统集成优化。实用化元年的真正考验,在于如何平衡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的节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