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旭)记者近日走访辽宁多家企业了解到,一线职工立足岗位,用一项项看似微小的“五小”创新,精准破解了长期困扰生产的“老大难”问题,实现了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与安全得到更好保障的“大效益”。
当前,北方不少地方已经开始供暖。针对有用户从供热设施中取用热水等“窃热”行为。国家电投集团东北电力有限公司大连大发能源分公司周源创新研发的“用户热计量表防窃热方法”,将一个四四方方的金属柜变成了窃热行为的“终结者”。这个看似简单的装置内,集成了多达9种防窃热方法,系统性地解决了供热企业冬季的“心头病”。不仅有效遏制了窃热行为,确保了计量公平精准,更填补了国内热量计量表管理的空白。
在铁法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小青煤矿,李新伟研发的“煤矿巷道用钎头刃磨机”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磨钎神器”。长期以来,煤矿巷道钎头磨削存在质量差、寿命短、操作专业性要求高的难题。李新伟的发明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这款刃磨机操作简便,新手经过短暂学习即可熟练掌握,不仅显著提升了磨削质量和钎头使用寿命,更保障了作业安全,改善了工作环境整洁度。对比传统工艺,该设备每年至少可节省费用3万元。
在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车辆钳工姚永运设计的一个酷似老式收音机的蓝色小盒子——线缆记米下线工装,成了生产线上的“效率明星”。过去,车厢线缆下线工序需要大面积场地和大量人力,且因记米不准导致频繁返工。姚永运的巧思将测量、缠绕、剪裁功能集于一体,使工区占地压缩至仅5平方米,一名工人3小时即可完成一节车厢的全部下线工作。效率的提升带来的是真金白银的节约,按公司年产800节车厢计算,这一项小工装每年就能节省超过192万元的人工成本,实现了“小投入、大回报”。
“以前0832捣固车跑快了就晃,时速超过60公里更是让人心惊胆战。”这一度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工务机械段面临的安全困扰。工匠霍峰没有停留在表面维修上,而是从结构入手,精准实施了“0832捣固车和稳定车晃车专项整治”。通过更换失效的减震橡胶和旁承,并辅以垫片进行压缩量微调,直击问题根源。更令人惊喜的是,此举还大幅延长了轮对的使用寿命,实现了安全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专家指出,这4项职工创新成果,其共同特点是深深植根于生产实践的“沃土”,瞄准的是企业实实在在的痛点、难点。这些藏在生产细节里的巧思与突破,不仅是“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内生动力。
来源:工人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