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
举办进博会,是我国扩大自主开放的重要举措。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进博会在上海举办,我有幸走进“四叶草”,近距离感受、报道这场盛会。几天时间的采访中,“共享共赢”切实可感,“开放之音”鼓舞人心。
在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一批“进博宝宝”引起我和同事的注意。自首届以来,进博会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很多创新成果提供了亮相的平台。借力进博会,一些创新药品和器械加速在中国落地,它们被展商亲切地称为“进博宝宝”。这届进博会,有的“宝宝”带来了新的适应症,有的“宝宝”已经站上了展台“C位”,还有诸多“候选宝宝”蓄势待发。
从展品到商品,从商品到爆品,“四叶草”孕育着无限希望。比如,一家药企带着临床研究文献而来,在会场引发关注,产品很快便获批在华上市。这种发展“加速度”背后,是进博会溢出效应的不断扩大——这场盛会已成为近距离观察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舞台,以及沉浸式感受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体验区。
“进博宝宝”的茁壮成长,既得益于进博会强大的推介功能,也离不开政策层面的一路护航。加快生物医药领域外商投资项目落地投产、鼓励药品在境内开展临床试验、优化药品上市注册申报程序……一段时间以来,一系列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创新药械落地时间越来越短。以“进博宝宝”达必妥为例,在全球同步申报的情况下,其慢阻肺病适应症在华审批用时短于欧盟和美国,刷新了创新药惠及中国患者速度的纪录。
成果不止于此。感受到中国持续扩大开放的诚意,一些国际知名生物医药展商决定成为投资商,加大了在华研发布局,形成“在中国,为世界”的创新格局。我在进博会上看到,多项本土研发的前沿药械产品迎来首发首秀。一位药企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些“候选宝宝”成为会场焦点,受到了高校、合作企业、政府部门的关注。透过生物医药领域这扇窗,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正从技术的“应用场”成长为全球创新的“策源地”。
“进博宝宝”的故事,是我国交出的一张扩大开放成绩单。邀各国共享中国机遇,我们自己也收获颇丰,中国之需与世界之盼紧密相连。这或许就是开放的智慧:以宽广之胸怀成就彼此,秉真诚之姿态共谋发展。
开放,不仅关乎经贸往来,也促进文明互鉴;不仅连接国与国,也抵达我们每个人。在全球高度互联的当下,一叶孤舟经不起风浪,同舟共济方能破浪前行。近年来,从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到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从压缩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到扩大免签“朋友圈”,中国持续传递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以行动为合作伙伴打开一扇扇机遇之门,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
迎的是五洲客,计的是天下利。走过八届,进博会已成为世界经济连接中国经济的重要纽带。一项项签约,一次次握手,在“四叶草”里,一幅普惠、包容、合作、共赢的新图景加速展开。场馆外,我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合作共赢的故事不断续写。
来源:工人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