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学堂作为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实践,既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支点,也是拉动城市夜经济的“软引擎”。日前,天津市教委在部分高校启动“智津学堂”夜校工作,推动高等教育资源走出校园、融入市民生活,探索学堂服务社区的发展新路径。
夜间学堂的独特价值在于既延续城市“烟火气”,又注入文化“书卷气”。一处处学堂将终身学习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社区场景。从黄浦江畔到海河之滨,“一课难求”的现象屡见不鲜,折射出公众对高质量文化教育的庞大需求。然而,热潮之下隐忧渐显。课程同质化严重,教师专业性不足,学员学习持续性弱……夜间学堂正陷入“开局火爆、后续乏力”的困境。
对此,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有序发展社区学院、市民夜校、老年培训,提供优质技能培训、文化艺术培训。从“有序发展”到“优质供给”,意味着夜间学堂要回应社会需求,打造大众可及的公共文化产品,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优化课程供给,回应多元需求。在知识加速迭代的今天,从银发族到新蓝领都有学习需求。夜间学堂应聘请专业教师,针对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普及相关知识和技能,让市民在家门口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盘活存量资源,破解办学瓶颈。针对教室紧缺与公共设施夜间闲置的矛盾,可通过机制创新,将文化场馆等空间转化为夜间学习场地,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多方共赢。
创新运营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夜间学堂可探索打造“学习+消费+社交”的复合场景。一堂手作课、一门技能培训,其衍生的社交互动与文化消费有机会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夜间学堂不只是“晚上的补习班”,应是城市文化肌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点亮城市文化夜空的一颗星。(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商 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