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周晓柯
日前,多家银行宣布关停旗下App,不少网友直言“早该如此”,社交媒体上关于“银行App过多”的讨论已超万条。其实,不仅是银行App,在互联网深度融入日常的今天,不少人感到被各类应用软件“压得喘不过气”。
打开手机,屏幕被密密麻麻的App图标占据,已成为当下许多人的日常。数据显示,平均每部手机安装约80个App,而每日高频使用的仅9个,大量冗余应用正成为数字时代的“指尖负担”。就拿银行App来说,有的银行旗下相关App多达十几个,不少沦为“僵尸应用”。
App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数字技术的快速突破与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基数,但非理性扩张随之而来,有的政务领域出现“指尖形式主义”,有的商业领域则陷入功能堆砌的怪圈,让优化服务的初衷变为降低效率的负担。
泛滥的App正在制造多重社会成本。对用户而言,不仅面临设备卡顿、内存告急的困扰,更要警惕个人信息泄露风险——许多App强制收集敏感信息,成为数据滥用的重灾区。从社会层面看,App的同质化建设和无序竞争不仅造成公共资源浪费,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破解App泛滥困局,必须“瘦身”与“健身”双管齐下。一方面,应大力去除冗余功能、简化操作流程、推动服务合并;另一方面,要强化功能整合与智能协同,实现“一个入口解决所有需求”。此次银行App的集中下架,正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精益运营”的关键转折。
数字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应用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服务效能的高低。App从“泛滥”到“精准”的转变,既是治理能力的提升,更是发展理念的回归。当每一款App都能真正解决问题、提升效率,数字红利才能更好惠及全民,指尖生活才能真正实现轻盈便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