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医疗纠纷领域在系统性违法违规追责方面取得两度重大突破,分别体现在湖北黄石的过度医疗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案和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医疗消费欺诈惩罚性赔偿六案例中。
![]()
大家好,这里是天斗医号患者权利保护组,患方依法维权理论策略中心。我是北京的医疗纠纷律师宋中清。
具体如下:
一、湖北黄石过度医疗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案
案件背景:2022年,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对黄石博仕肛肠医院进行例行检查,发现125份病例中113份存在过度医疗问题,包括对未达手术指征、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实施手术,整体手术率超90%,远超当地医疗机构40%的平均水平。
案件经过:该医院通过虚假宣传引流、夸大病情诱导、中途更换高价耗材等手段实施过度医疗,且因创收考核指标与医护人员收入挂钩,导致问题长期存在。
处理结果:湖北省黄石市人民检察院对此提起公益诉讼,法院判处涉事医院向当地公益损害赔偿金账户支付涉案金额3倍的惩罚性赔偿金,共计53万余元,截至2025年5月底已支付完毕。
案件意义:该案为全国首例过度医疗民事公益诉讼,被最高人民检察院与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为典型案例,标志着司法实践对过度医疗的定性从“过失”转向“欺诈”,并通过公益诉讼和惩罚性赔偿提升违法成本。
二、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医疗消费欺诈惩罚性赔偿六案例
案件背景:2025年11月11日,北京三中法院通报6件涉医疗领域消费欺诈典型案例,明确在医疗纠纷中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条件为“营利性机构、费用全自费、非强制缔约”,并通过“退一赔三”惩罚性赔偿标准督促医疗机构诚信经营。
典型案例:
虚假宣传资质与过度医疗:某医院谎称“三甲资质”,对患者实施无病症指征的激光磨削术等过度治疗,被判退还医疗费6.2万元并三倍赔偿18.6万元。
医疗美容服务欺诈:包括医生通过社交媒体鼓吹手术水平、医院隐瞒并发症并虚假承诺效果等,均被认定为消费欺诈并承担惩罚性赔偿。
案件意义:2022-2025年,北京三中院审结医疗纠纷案件310件,其中涉消费欺诈案件59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反映出医疗消费欺诈行为的多样性和隐蔽性。法院通过专家咨询、证据固定等方式破解举证难题,为患者维权提供明确司法指引。
三、两起突破的共同意义
法律适用与维权路径:两起案件均通过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公益诉讼,突破了传统医疗纠纷以“医疗事故”为核心的追责模式,为患者提供了更直接的维权路径。
违法成本与行业规范:惩罚性赔偿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医疗机构的违法成本,对虚构资质、过度医疗等行为形成震慑,推动医疗行业规范发展。
社会影响:案例的公开通报也有助于引导消费者理性就医,增强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度。
这些突破不仅体现了司法机关对医疗纠纷系统性违法违规行为的严厉打击,也为未来医疗纠纷追责提供了重要参考和示范。
验证了斗医文化法技分理论、无权行医论、诚信服务法魂论三大医法理论基石的内生作用。
感谢收看,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