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那条“不再接收任何场合信件”的声明,像一把钝刀直接切断汪苏泷和外界最柔软的联系,粉丝当天就炸了,微博话题阅读量两小时飙到3.4亿,可很多人没注意到,声明里藏着一句冷到骨头的话:监控视频已移交相关部门。
![]()
这不是吓唬,是提前布好的局,六个月后,12月15日警方通报出来,直接坐实有人非法买到了他家的具体门牌号,嫌疑人名单里居然还包括一个曾经天天给他写“情书”的账号。
![]()
把两条时间线并在一起看,就明白工作室为什么先封信箱再报警。6月18日第一次喊话“别跟车”时,私生只是蹲酒店、追行程,属于治安边缘,警察只能劝离;可到11月,有人把他家小区地下停车场照片发到超话,连车位编号都标得清清楚楚,这已经踩进《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红线。
团队要是再只发口头警告,就等于告诉对方“你继续,我没办法”。
于是干脆先把所有来信通道关掉,断掉私生“以爱为名”的掩护,再把监控打包送警,用刑事案件立案标准反杀。
12月18日业内流出的安保升级清单更直接:一辆看似普通的别克GL8,车顶多了一颗黑色小凸起,那是实时信号嗅探器,只要附近有同款跟踪GPS,立刻报警;小区电梯口新装的摄像头也不是普通货,后台对接公安人脸库,0.3秒比对一次,只要有过案底的人出现,值班手机同步震动。
钱花在哪儿最管用,数据最诚实:去年团队安保预算是120万,今年直接翻到380万,多出来的260万里,七成用在“信息反制”,说白了就是买技术,把私生从暗处拽到明处。
粉丝那边也没闲着。12月20日后援会发出的“三不原则”倡议书,24小时签下十万加,很多人以为只是走形式,可点进链接会发现,签名必须上传微博ID和手机号,后台自动剔除小号,最后统计真实用户占93%。
这一招最狠的地方在于,它把“沉默的大多数”变成了可统计的筹码,以后品牌方、节目组看数据,一眼就能分清谁家粉丝是“安全粉”,谁家是“风险粉”。
商业价值直接跟粉丝行为挂钩,这比任何口头教育都管用。
有人算过一笔账:私生跟一次车,油钱过路费平均四百块,打印照片做横幅再花两百,加起来不过六百;可艺人升级一次反跟踪系统,要花掉普通上班族一年的工资。
表面看是粉丝行为,背后其实是成本不对等的消耗战。
汪苏泷团队这次把战局拉进法律赛道,让违法成本从“六百”变成“三年以下徒刑”,才算把天平掰回来一点。
行业里跟风的速度也快。
消息出来的第二天,同公司的小师弟师妹就收到新章程:所有艺人住址、行程必须做“三级加密”,连内部员工调阅都要指纹授权;三大视频平台同步上线“私生黑名单”,只要被警方处理过,账号连会员都买不了。
以前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因为怕得罪“氪金大佬”,现在发现真出事,品牌方第一个撤代言,损失比得罪几个人多得多。
可说到底,再贵的系统也挡不住有心人。12月22日凌晨,又有人在微博晒了一张模糊照片,配文“新设备也拍不到真爱”。
照片里汪苏泷戴着口罩倒垃圾,只露出半张脸,定位显示在他小区后门。
技术升级了,人心没升级,问题就还在。
看到这里,不妨回头想想:如果下次你路过他家小区,保安问你要门禁卡,你是乖乖登记,还是心里骂一句“明星了不起”?
粉丝写来的信,工作室不收,有人说是冷血,可真收了,信里夹着定位器,谁负责?
法律、技术、商业手段都用上,私生还是像蟑螂一样冒出来,到底缺了哪一环?
一句话撂这儿:今天你对私生睁一只眼,明天你的住址也可能被“真爱”挂上网。
到那时候,你还觉得这只是明星的事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