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会刚开始,林剑就对日本高市早苗暗示可能武力介入台海的事作出强硬回应:中方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已经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并抛出三个问题——这是在给谁发信号?是否挑战中国的根本利益、妨碍中国的统一?中日关系要带到什么地方去?
事件起因于高市在国会答辩时称“台海有事即为日本有事”,并将台海冲突与“存亡危机事态”联系在一起。一旦被认定为关系到日本的生存以及国民的权利,在一定的条件下自卫队可以使用武力。她接着在众院预算委员会表示,那只是为了回答问题而做出的假设,以后尽量不再给出具体的表述;官房长官木原稔也表示首相只是阐明了原则,政府的立场没有改变。台海问题很敏感,尺度差一点点,舆情就会很远。
![]()
中方的回应既有历史的维度又牵涉到现实。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和台湾光复八十周年的纪念日。在这样的时候,谁在试探战后秩序红线、挑战国际正义,公众自有判断。中方提醒日本不要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这不是客套。
台湾海峡是属于中国的内政。外部将“存亡危机事态”和台海联系起来,最先接受极端分裂言论的受众会把这种言论当作某种背书,加上外部的风险,推升误判,把本可以在政治框架内解决的问题军事化。“假设”没有现实效果,公开的言论所传达的情绪、态度会被当事人纳入政治考量之中。
![]()
其次,台湾是中国的台湾,统一是大势所趋,也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之一。把介入的可能拿出来,就是和这条红线正面冲突。类似在别人家门口摆出武器清单,就算是演练也会招来正面反应。这不是简单的辞令之争了,而是在安全观念上的一种真正的碰撞:到底是谁家的门口、谁的主权边界、由谁来决定解决的方法,一旦被外部当作假设提出,敏感度就会加倍。
中日两国经贸关系密切,电器、汽车以及零部件等产业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企业投资对地缘政治非常敏感,说重了,资本犹豫不决,订单绕道,留学、旅游也跟着起落。东京有位在工作的朋友表示,同事对于商务签证是否受到牵连有些担忧。这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
林剑也强调了历史的意义:硝烟已经散尽了,但是记忆仍然存在。台湾光复即殖民统治结束、主权和尊严得以恢复。有人把台海当作“存亡危机事态”的样本,公众自然会和历史做比较。战后的秩序并不是随便拼接的碎片,其中任何一个碎片被触动了,都会引起其他部分的震动。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台海关属于国家统一,不是学术探讨,也不是政治投机的材料。处在高位的时候更要懂得把握好分寸。即使高市冠上“假设”二字,也不负相应的责任。如果是无心之过,就要收回并道歉;没有做到的话,公众就会更加严厉地审视动机。
![]()
日本国内也有不同的声音:一些媒体从法律技术的角度来解释“存亡危机事态”的适用条件,并且提醒不要让外界产生误解;但是也有政治人物把论调抬高,强调要加强军事准备。摇摆会被人看作是内部信号不一致,风险更大。外交方面要保持稳定的输出,安全政策方面要有清晰的边界,不能依靠热词来撑场。
在舆论场中,口号最容易走红。“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言论传播速度快、引发情绪,但却掩盖了事实。地区和平需要各方保持克制。把紧张当成政绩的人,就是不负责任的。国家间的交往是有规则、有底线的,并不是比谁声音大。
![]()
历史是用来界定范围的,并不是用来发泄情绪的。涉及到核心利益的时候,不能用模糊的概念去试探。“存亡危机事态”在法律条文中很严谨,但是和台海公开联系在一起,风险成倍加大,公众不接受是正常的反应。
这次外交回应把中日两国的关系发展路线摆出来,是合作还是对抗,必须清楚。日本方面应该明确表态,不能把重要问题藏在“假设”之中,也不能把涉台言论当成国内政治的消耗品。
最后是否真的会走到“存亡危机”的地步?实际上各方都在努力防止。政治人物要管住嘴,政策制定者要稳住手,媒体要守住界。紧张的时候要少制造噪音、多发出明确的信息。这不是软弱,这是成熟的体现。把红线讲清楚、底线守好、风险降到最低,才叫负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