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数据:反弹力度环比翻倍,仍低于2023年同期
2025年11月4日,民政部发布前三季度民政事业统计数据,全国结婚登记对数达515.2万对,较2024年同期的474.7万对增加40.5万对,同比增幅8.5%;离婚登记对数为207.7万对,同比基本持平。
从季度走势看,反弹力度呈加速态势——2025年上半年全国结婚对数353.9万对,仅较2024年同期增10.9万对,而三季度单季贡献超29万对增量。不过横向对比,当前数据仍未恢复至疫情后补偿性增长水平,较2023年前三季度的569万对(515.2万+53.8万)少53.8万对,差距超9%。
历史回溯:12年下行通道中的“阶段性脉冲”
我国结婚对数自2013年创下1346.9万对历史峰值后,进入持续下行周期:2019年首次跌破1000万对,2022年降至683.5万对(21世纪以来最低);2023年因疫情结束出现补偿性回升,全年达768万对(较2022年增84.5万对),但2024年又刷新45年新低,形成“长期降势+短期波动”的特征。
“2025年的反弹并非趋势逆转,而是民俗节点与政策红利叠加的短期效应。”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表示,从人口结构与经济基本面看,结婚对数长期下行逻辑未变。
三大驱动因素:民俗、政策、补贴的“共振效应”
1. 民俗节点:“双春年”催生跨年度登记潮
2025年为农历“双春年”(正月初六、腊月十七各立春),传统民俗中“双春宜婚”的观念推动婚期调整。据多地民政部门调研,2024年约15%-20%的待婚人群因忌讳“寡年(无春年)”推迟登记,这部分需求在2025年集中释放,其中农村地区与三四线城市占比更高,部分县域前三季度结婚对数同比增幅超15%。
“民俗对结婚登记的影响具有‘一次性’,2026年无类似节点,这部分增量将自然消退。”前述研究员补充道。
2. 政策突破:“全国通办”释放异地结婚需求
2025年4月9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落地,5月10日起正式施行——取消户口本材料要求,实行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新人可在常住地就近办理登记,彻底打破户籍限制。
这一政策直击异地情侣核心痛点:跨省务工人群无需往返户籍地,减少时间与经济成本;异地恋情侣可规避“户籍差异导致的家庭干预”。从落地效果看,流动人口密集城市登记量显著增长:广州二季度结婚对数同比增39.9%,跨省市登记占比从12%升至28%;青岛外地户籍新人登记量翻倍,深圳、上海等城市异地登记占比均突破20%。
3. 地方补贴:现金+假期形成“鼓励组合拳”
2025年以来,全国20余省份推出结婚鼓励政策,涵盖现金补贴、消费券、假期延长等维度:
• 现金与消费券补贴:山西吕梁对初婚且女方35岁及以下夫妇发放1500元现金;广州白云区龙归南岭村对本村户籍初婚夫妻最高奖励4万元;浙江宁波、杭州、绍兴柯桥等地,对2025年特定时段(8月-12月)登记新人,发放800-1000元结婚消费券,覆盖婚纱摄影、婚宴、家电采购等场景。
• 婚假与生育假延长:四川将婚假从5天延至20天(婚检额外加5天),生育假按一孩90天、二孩120天、三孩150天分级延长,男方护理假从20天增至30天;全国29省已延长婚假,山西、甘肃最长达30天,河南、黑龙江对婚检夫妻额外加7-10天假期。
此外,生育政策与结婚政策形成联动:2025年7月起,全国31省市自治区(年内全覆盖)将生育保险津贴直接发放给个人,避免单位截留,同时覆盖失业、灵活就业人群;8月国务院明确,2025年秋季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大班)保教费,私立园按公办标准减免,通过降低育娃成本间接提振结婚意愿。
长期隐忧:三大核心矛盾未解决,下行趋势难逆转
尽管短期数据向好,但业内普遍认为,结婚对数长期下行压力仍存,核心源于三大根本矛盾未改善:
1. 婚育成本高企与收入预期弱化
“3600元/年的育儿补贴、大班免保教费,难以覆盖婚房、彩礼、教育等刚性支出。”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指出,2025年全国重点城市婚房均价仍处高位,结婚平均成本(含婚房、彩礼、婚宴)超30万元,而年轻人收入增速放缓、就业稳定性下降,进一步抑制婚育意愿。
2. 适婚人口基数持续萎缩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前主力结婚人群(25-34岁)中,90后比80后少5637万人,新晋适婚的00后比90后少885万人。“适婚人口是结婚对数的‘基本盘’,这个盘子持续缩小,即便婚育意愿提升,总量也难有大幅增长。”人口学者表示,按当前人口结构推算,2030年前适婚人口仍将以年均5%左右的速度减少。
3. 婚恋观转变:“延迟婚育”与“不婚”成新选择
年轻一代婚恋观已发生结构性变化,“先立业后成家”“婚姻非必选项”的观念普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5-34岁人群未婚比例较2010年上升15个百分点,单身人口规模超2.4亿人,“推迟结婚”甚至“不婚”成为部分年轻人的主动选择,这一趋势短期内难以逆转。
“结婚对数下降→新生儿减少→未来适婚人口萎缩,已形成恶性循环。”前述研究员强调,短期政策可缓解局部压力,但难以改变人口结构与社会观念带来的长期趋势。
区域亮点:广东凭“人口+产业”双优势领跑全国
在全国婚育数据下行背景下,广东省成为唯一“亮点”。国家统计局2025年统计年鉴显示:
• 2024年广东结婚对数51.19万对,为全国唯一超50万对的省份,河南(42.3万对)、四川(39.8万对)、江苏(38.5万对)、山东(37.2万对)紧随其后;
• 2024年广东出生人口113万人,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也是唯一超百万的省份,出生率8.89‰(全国第七)。
广东的领先地位源于两大核心优势:
1. 人口结构年轻:2024年广东常住人口1.278亿人(占全国9.2%),60岁以上人口占比14.86%(全国倒数第二),60岁以下人口占比85.14%(全国第二),年轻人口规模全国第一;
2. 产业竞争力支撑人口流入:第五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2023年广东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465.9万个(全国第一,是江苏的1.6倍、山东的1.7倍),产业活动单位496.2万个(全国第一);2010-2020年广东常住人口增2169万人(全国第一),2024年增量74万(全国第一),持续流入的年轻人口为婚育提供稳定基础。
“广东的案例证明,经济活力与人口吸引力是支撑婚育的关键,但这种优势在全国范围内缺乏复制性。”专家表示,未来全国结婚对数仍将以“缓慢下行”为主,2025年的反弹更多是“特殊因素下的短期调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