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营收降净利升"背后的隐忧
2025年三季报显示,中信银行实现营收1565.98亿元,同比下降3.46%,而归母净利润却逆势增长3.02%,达到533.91亿元。这种"营收降、净利升"的现象并非首次出现,在此前发布的2025年一季报和半年报中,中信银行同样呈现出这一特征。在9家A股上市股份行中,除中信银行外,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也出现类似情况,民生银行则是"营收升"、"净利降",另有4家股份行"营收净利双降",仅浦发银行实现"营收净利双增"。
营收下滑的背后是中信银行核心收入来源的双重承压。作为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净利息收入与非息收入均面临严峻挑战。其中,净息差的大幅收窄成为营收下滑的首要推手。2025年三季报显示,中信银行的净息差降至1.63%,较2024年同期下降16个基点,在9家A股上市股份行中降幅最大。这一恶化直接导致利息净收入下降至1077.02亿元,同比下降2.06%。资产与负债的结构性失衡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存款增速明显高于贷款增速,形成资产端收益与负债端成本的"剪刀差"。
非利息净收入同样不容乐观,同比下降6.40%至488.96亿元。虽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部分业务实现增长,但投资收益下降0.98%,资产处置损益骤降70.4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更是由正转负,从2024年同期的37.36亿元降至-21.34亿元。这种全面性的收入下滑反映出中信银行在多元化经营方面的困境。
净利润的增长主要依靠成本端的收缩,尤其是信用减值损失的大幅减少。2025年前三季度,中信银行营业支出同比下降8.57%,其中信用减值损失减少66.29亿元,降幅达12.91%。这一调整直接贡献了营业利润增加额的2倍多,成为净利润增长的绝对核心驱动力。但这种利润释放是以风险抵补能力下降为代价的,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拨备覆盖率已降至204.16%,较2024年末下降5.27个百分点。
中信银行的资产质量看似稳定,实则暗藏风险。不良贷款余额增至669.39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4.54亿元。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16%的表面稳定,实则是贷款规模扩张掩盖了不良资产的真实增长。更值得警惕的是,关注类贷款仍在增长,在经济复苏尚未稳固的背景下,这部分贷款向不良贷款迁徙的压力持续存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