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带着三位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上去中国空间站干活儿。
陈冬是指令长,这仨人负责一大堆科学实验和技术测试,计划待半年左右。飞船对接空间站核心舱后,他们就开始忙活日常任务,一切按部就班。
原定11月5日他们就该脱离空间站,返回内蒙古的东风着陆场。地面上回收队伍早早准备好了,直升机、越野车啥的都就位,就等着接人。
结果11月5日上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突然发通报,说神舟二十号飞船疑似在轨上被空间微小碎片撞了。遥测数据显示,服务舱外壁有个直径3毫米左右的凹痕,局部温度还短暂升了12摄氏度。
专家判断,这碎片可能是1975年苏联发射的宇宙778号卫星的抛物面天线残骸,直径10厘米乘8厘米,重0.42公斤,在太空飘了49年。碎片速度每秒7公里左右,撞击力道不小,能产生手榴弹爆炸那样的能量。幸好没穿透外壳,但得查清楚会不会影响热防护层,要是再入大气层时出问题,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
地面控制中心马上启动应急响应。专家用空间站上的高清摄像头和机械臂扫描飞船外壳,确认凹痕在非关键区,但还是得评估燃料管线和电子元件的状况。团队在地面实验室模拟撞击,用一样材料测试防热涂层的损伤程度。
结果显示,凹痕深度没超设计极限,但微裂纹得排除。轨道计算小组重新算备用返回窗口,确保飞船姿态稳住。这过程花了好几个小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酒泉那边联动得挺紧凑。
国际空间碎片监测数据也调来了,低地球轨道上超过1厘米物体有120万个,中国空间站之前就多次调轨道躲大块儿的,这次是小碎片,防不胜防。
为啥空间碎片这么麻烦?主要是人类自己造的孽。废弃卫星、火箭部件、甚至航天器爆炸产生的残渣,占了40%以上。还有操作时扔的螺栓、保护罩啥的,加上表面老化脱落的涂层。厘米级碎片能直接砸穿外壳,毫米级的划伤太阳翼,影响供电。
低轨上密度高,跑起来每秒7到10公里,撞上就容易连锁反应,形成碎片云。全球都头疼这事儿,欧洲航天局报告说,太空垃圾总数上亿,中国早几年就启动监测项目,还在国际框架里分享数据。这次事件正好提醒大家,太空不是谁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得可持续。
![]()
推迟决定一出,公众有点紧张,但办公室强调,空间站整体状态好,能撑两个乘组同时待着。11月4日,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刚发射,带着张陆、武飞和张洪章上去,本来是交接,现在变成并行。
神舟二十二号在地面待命,天舟货运船也准备补给。物资够用,氧气、食物没问题,航天员们通过视频报告,一切正常,没异常振动。
检查期间,他们协助采集数据,传回图像给专家比对设计图。整个应急方案包括轨道调整和风险模拟,证明了中国航天体系的靠谱性。类似撞击国际上不是头一回,欧洲卫星也报过损伤,但中国这次响应快,没慌乱。
![]()
11月11日,办公室又更新,说返回任务有序推进。团队做完仿真试验,验证舱体耐热能力。回收部队在东风场部署,气象组盯天气窗口。预计三位航天员近期落地,之后医学观察和任务总结。事件虽耽搁了,但也检验了流程。空间碎片治理得加强,中国继续推监测,还呼吁国际合作。毕竟轨道是公用的,谁发射多谁责任大。
![]()
这推迟虽是意外,但也给了额外时间干活儿。神舟二十号乘组和二十一号乘组一起在轨,空间站挤了6个人,成了六人模式。本来交接就几天,现在多出一周多,干脆调整实验计划。
空间生命科学项目先沾光,神舟二十一号带上去4只小鼠,两雌两雄,放问天实验舱的饲养箱里。箱子有定向风场收毛发排泄物,自动供水供食。乘组监测小鼠在微重力下的行为和应激,本来短期观察,现在多采数据,行为适应样本更全。
航天医学这边,辐射耐受测试扩大了。两个乘组轮流用仪器测宇宙射线对人体的影响。神舟二十号攒了半年数据,神舟二十一号带新传感器,对比组更丰富。
测试有血液采样和生理记录,数据高速传回地面。多出的时间加了循环,盖不同轨道辐射变化。骨骼肌细胞实验也接着干,样品在生物柜培养,看微重力对分化的作用,生长曲线更完整。
![]()
材料科学领域,锂离子电池验证是重点。张洪章管的部分,测电解液行为,在无容器柜模拟充电。延长时间加了高温测试,记容量衰减。电池样品真空暴露,数据帮优化未来电源。结构维护研究也受益,乘组用出舱工具固定新屏蔽层,防碎片。神舟二十号分享经验,教新乘组用设备,效率高了。
流体物理实验并行起来,调整参数,看液体零重力扩散。神舟二十一号带高粘度样品,和原有的一起比。多时间重复试验,数据超原计划20%。燃烧科学测微重力火焰传播,点火记录形状热传导。植物生长在梦天舱,水稻拟南芥照料,光周期对茎叶影响。
神舟二十号收了初步,神舟二十一号补营养,延长周期。辐射部分整合基因表达,评复合效应。分工浇水采样,资源不浪费。脑类器官芯片培养人脑细胞,记神经活动,多观察捕更多信号。
![]()
货物管理顺畅,空间站物资足,天舟八号上行450公斤实验品,包括肝细胞。乘组重分配样品,存储优化。通信并行传输,地面实时分析。国际上分享数据,推动研究。这重叠驻留测了生命支持系统,氧气废物处理稳。
返回推进,预计很快落地。三位航天员观察后总结。事件敲警钟,碎片治理急。中国继续监测,推国际共享。驻留经验帮后续,提升可持续。太空探索就这样,风险总有,但能力在积累。公众从通报了解,从担心到安心。中国航天稳扎稳打,步子越来越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