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 方
编辑|知愚
2025年6月,在深圳某交流会上,一位身穿格子衫的老人现身,一头银发贴在头皮上,身形瘦得格外突出,脸上满是皱纹,手上青筋突出。
若不说,怕是很少有人能立刻认出,这是曾执掌千亿万科、登顶珠峰的企业家王石。
这与公众记忆中那个登顶珠峰、意气风发的“精英企业家”形象相去甚远。
有网友直言:“怎么老成这样了,这是王石吗?”、“第一眼真没认出这是王石,这个状态太让人意外了!”
然而,王石在近期一档访谈节目中的表现,却打破了这种“衰老印象”。
![]()
镜头前他思路清晰,谈及新能源投资、环保公益时眼神发亮,聊到登山、游学经历时,言语间充满锐气与通透,丝毫不减暮气。
从白手起家打造千亿万科帝国,到如今年逾70以一头银发、削瘦身形现身在公众视野,这位中国经济开放的见证者,王石的人生早已走过无数高光与转折。
如今他的种种改变,连同那句“钱财是身外之物”的坦诚之言,更蕴含着关于年龄、财富与人生选择的深层思考!他究竟是如何从“商业硬汉”走到如今的心境的呢?
![]()
从边疆军营到深圳弄潮
王石生于1951年,从小就藏着股“不安分”的劲儿。17岁应征入伍,在边疆担任汽车运输兵;装卸、驾驶的活儿重复又枯燥,可却磨出了这个年轻人的韧性—认准的事,咬牙扛到底。
退伍后的王石进了铁路局,这份“铁饭碗”的工作,让他提不起兴趣,于是,他便偷偷给自己“加码”,业余时间刻苦补功课,工作中积极肯干,一年后,凭突出表现,他被推荐至兰州铁道学院(现兰州交通大学)学习给排水专业。
大学毕业后,王石先后在铁路局及广东外贸委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满是工地,到处是机器轰鸣声的深圳,成了王石眼中的“机会之地”。
32岁的他以广东省外经委外派员的身份,借调至深圳市经济特区发展公司,从基层业务经理做起。
这股儿“敢拼敢闯”的劲头,让他抓住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机遇。他发现内地玉米价格远低于香港,而香港饲料市场对玉米的需求又十分旺盛,便主动请求负责玉米进出口业务。
第一单业务3.9万元收益,对他而言,这正是人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可这份奋斗的喜悦还没热乎,残酷的市场就给了这个年轻人当头一棒。
原来香港媒体突然报道鸡肉含致癌物,一夜之间,王石负责的玉米市场订单全停,他手里屯的大量玉米让他束手无策,不仅之前赚的全部亏空殆尽,还背上了70万元债务。
![]()
可他偏不认输,接下来就是跑饲料厂谈判,别人怕亏不敢动,可他却选择反其道而行之,趁市场低谷再次囤玉米。结果是风波过了,玉米涨价,他不仅弥补了之前的亏损,还净赚300万元。
优秀人的眼里到处是机会,敏锐察觉到饲料行业的变化后,王石深谙“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经营之道,于是,又将目光转向了当时流行的电子商品领域。
1984年,王石脱离广东省外经委外派员身份,牵头参与筹备深圳现代化仪器展销中心。首单业务金额达上千万美元,但受国家市场调控、外汇监管政策影响,业务推进并不顺利。
他顶住了市场的残酷竞争、进出口政策的禁令以及同行的激烈角逐,这一仗下来,不仅弥补了此前的亏损,还赚了400万元。
1986年10月,《经济特区国有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出台,让这个商业嗅觉敏锐的年轻人激动得睡不着觉,可现实的各种阻力到处都是,有人觉得股份制太冒险,部门协调过程中也是各种卡壳儿…
但他并没有退缩,硬是顶着各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与阻碍,启动了深圳现代科仪中心(原展销中心)股份制改革。
![]()
万科诞生成长记
1987年底,深圳的一场土地拍卖,在新中国的商业史上砸出了一声巨响!
首次实现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突破传统土地管理体制,深圳一宗8588平方米、产权年限50年的土地被成功拍卖,这一幕让王石敏锐捕捉到了地产行业的新机遇。
他与现代科仪中心管理层商议,从中心的英文缩写“MEC”中延伸出“万科”之名,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诞生了,然而谁能想到,这个刚起步的公司,后来竟成长为中国地产行业先锋标杆。
一年后,万科通过招投标参与威登别墅地块拍卖,王石带团队直接报出2000万元的“跳跃式价格”拿下该地块。
当场惊呆了所有人,对手甚至私下议论“万科是不是疯了”结果自然是万科稳稳拿下了地块,万科成为房地产行业的“初生牛犊”。
同年,万科股份改造方案通过,银行批准其发行股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深圳万科”。
但更让人意外的是,当年的12月28日,王石做出一个近乎“反常”的决定,他主动放弃了4100万元资产中40%的股份。
他解释道,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们普遍存在仇富心态,他深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名与利之间,选择了前者。
![]()
在他的带动下,万科管理层纷纷放弃所持股权。而这一次股份制改造的成功,也让万科彻底完成了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为后来的发展扎稳了根基。
1993年,王石又做出一个让身边人都捏了把汗的决定:砍掉万科除房地产以外的其他业务。之所以这个决定如此难,是因为这些被割舍的业务经营状况良好,都处于盈利状态。
曾国藩说:“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王石清楚,企业必须将注意力聚焦于核心业务与优势领域,否则无法在特定行业形成规模优势;若想把万科做大做强,就必须“忍痛断臂”,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就这样一路聚焦、一路调整,9年后,万科成为真正意义上专注于房地产业务的集团。
2017年,王石辞去万科相关职务。但他的人生,此时却是刚刚开始:攀登珠峰、徒步南北极、哈佛、剑桥游学、品牌代言、划艇…
这位商界大佬,开始用脚步丈量生命的高度与厚度,也正因为他这份“停不下来”活力,王石始终活跃在公众视野中。
![]()
衰老争议背后:个人呈现和社会期待的偏差
年近半百时,王石踩着冰爪登上珠峰,裹着冲锋衣徒步南北极,他把7+2(登顶七大洲最高峰及徒步南北极)的极限征程,装进了人生旅程。
![]()
他说跑步是人生的修行,还曾把人生比喻成出膛的弹丸,轨迹是无论初始速度多快,有多大摆脱地球引力的力量,最终都会落回大地。
他的话里藏着通透和智慧,可在公众眼里,他更像是一个“对抗时间的斗士”,也成了很多人心里的“理想模板”,可财富和意志,真的能抵挡岁月的侵蚀吗?
人性里存在一种渴望:借助财富和意志来突破生命局限,抵抗岁月侵蚀。
很多人到了中年,会花高价买抗衰老的保健品、办健身卡,试图用财富延缓身体衰老,用意志对抗精神衰退!
公众惊叹的不是王石的衰老,而是不愿接受“财富与意志终究难抵自然规律”的现实。
回归理性来看,72岁的年纪,头发花白,身体消瘦,不是让人意外和惊讶的理由,我们盯着这位商业大佬的变化,其实是在变相追问自己:我的“逆龄梦,是不是真的站不住脚了?”
网友对王石衰老感到意外,本质上也是对自我衰老焦虑的间接反应。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我们感性上都不愿意面对:意志再强也难抵自然规律的真相!
更有意思的是,当有人问他,如果财富可以换回青春。你愿意吗?
他的回答却透出了与大众期待截然不同的坦然,他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自己愿意换回任何东西,但绝不会换回青春,因为生命是个过程,青春虽好,但也很青涩,他很满意自己当下的状态。
他曾说:“我曾经以为人生的目标是成功,而成功后才发现,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自由与安宁。”
财富与生命活力、生命状态从来不是必然的绑定。财富也许可以让你有机会拓宽生命的厚度,但生命的长度并非与财富是正向的关系。
当我们看着这位72岁的老人,若不再纠结于他瘦到脱相的外形变化。
而是读懂了“他的钱财是身外之物”的通透。就会明白:对抗年龄、财富焦虑的最好答案,从不是抓住更多身外之物,而是与自己的欲望、遗憾、衰老握手言和。
毕竟生命的珍贵从来不在于手握多少财富,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仍然能找到自己的节奏,把生活过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王石的“不换青春”,大抵就是这份英雄主义吧。
图|来源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