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武汉的奇趣蛋壳公园,3名小朋友在“蛋壳”内玩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摄)
社区作为儿童人生中的第一个“成长圈”,对儿童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抓住“一老一小”这个重点,更加精准有效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将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持续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公共服务、拓展成长空间,努力营造儿童优先、儿童友好的社会氛围。省政协党组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推进城乡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作为省政协年度协商议题和全省政协一线协商共性指导议题,努力推动我省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
根据省委批准的省政协2025年协商计划,11月11日,省政协召开“推进城乡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月度专题协商会。会上,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周德刚作主题发言。王意、武静、曹淑云、雷萍、李红、段红琴、丁鹏等委员和专家作协商发言。
为提高本次协商会工作质效,省政协组织省各民主党派、省工商联和有关专委会,以及部分政协委员、专家,深入省内省外调研、考察,形成28份调研报告。
强化多元参与
打造共建格局
“从调研情况看,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但还存在全社会践行儿童友好理念不够、服务质量不够高等问题。”周德刚说。
调研组认为,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儿童友好型社会建设从“分散试点”向“系统集成”深化,从“硬件改造”向“空间与服务并重”升级。
周德刚建议,广泛凝聚共识,推动儿童友好理念落地落实,积极创造更加适宜儿童居住、更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以党建引领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推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加快推行开放式办公,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将村(社区)公共设施改造成群众共享空间,为包括儿童在内的广大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儿童友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武汉、宜昌、襄阳、十堰等四市已成功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试点。
“与先进地区相比,我省仍存在一定差距,现有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服务内容较为局限,普惠性设施亦显不足,这些问题亟须有效解决。”民革湖北省委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武汉市青山区城市建设综合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意说。
王意代表民革湖北省委会建议,建立高位统筹协调机制,设立省级“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将儿童友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顶层设计,并推动纳入文明城市等城市测评体系。创建儿童友好创新生态系统,设立“儿童友好创新实验室”与孵化器平台,组建儿童友好产业联盟,举办儿童友好产品与服务共创大赛。搭建儿童友好科学评价体系,制定省级儿童友好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儿童友好指数”地方化开发与年度评估。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生育率持续走低,托育教育制度亟须改革。
省政协委员、民盟湖北省委会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曹淑云代表民盟湖北省委会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改革,由省、市政府组织,各级教育部门牵头,设立“2—6岁学前教育(托幼一体化)”工作专班。因地制宜施策,在人口净流出地区,推行“校园灵活多用”机制,指导闲置幼儿园向需求更大的中小学校园改造转化。
“近期,全国人大正在对‘托育服务法’征求意见,将来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托育服务法’和‘学前教育法’的制度衔接。”曹淑云说。
科技赋能为儿童友好型社区
插上智慧的翅膀
“发挥科教资源优势,让科技为儿童插上自由、安全、快乐的翅膀,通过科技与人文融合构建尊重倾听儿童、支持儿童健康成长的社区环境,是我省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未来探索与实践路径之一。”省政协委员、武汉市科协副主席雷萍说。
雷萍建议,构建从“为儿童建设”到“与儿童共建”的工作理念,通过科技手段赋能要突出安全性与保障、包容性与公平、参与性与赋权、启发性与趣味等理念。优化从“硬件达标”到“服务升级”的工作方法,例如在社区出入口、车行道、活动区域安装智能监控、人脸识别系统,实现对儿童单独外出、危险区域闯入、交通事故风险的主动预警。丰富从“书本课堂”到“社区生活”的教育手段,各级科技部门、科协组织要在社区中加强科普阵地建设、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启迪少年儿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科技赋能儿童友好社区也应当关注一些问题,必须建立政府、企业、社区多方共担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要防止儿童过度沉浸网络世界;要注重儿童数据安全等。”雷萍说。
“当前,我省儿童特长教育总体发展良好,但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城市‘有而不优’、农村‘有心无力’,优质资源集中、基层供给不足,成为建设短板和瓶颈。”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会科技专委会副主任、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李红说。
李红代表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会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城乡资源,推动均衡布局,将特长教育纳入儿童友好社区总体规划,建立“15分钟儿童友好特长教育圈”和“村级成长驿站”,选择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试点。健全标准体系与监管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特长教育服务平台,实行动态信用管理和第三方评估。强化教师培养与财政支持,实施“特长教育教师能力提升计划”。
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是一场“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伟大实践。
“立足社情,整合资源,转换视角,对接供需,深度挖掘,各领风骚,建设‘接地气有温度显特色’的儿童友好型社区。”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宜昌市委会主委、宜昌市医疗保障局局长丁鹏说。
丁鹏代表农工党湖北省委会建议,鼓励依托社区的水、山、绿等生态资源,打造近山、亲水、融绿的友好型社区,使每个社区独有的“DNA”融入儿童成长的记忆。在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空间设计、社区建设中,以儿童的视角去观察体验,践行“一米高度看世界”理念,有意识地进行“儿童影响评价”,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更加包容友好。在建设的过程中,应深度挖掘并激活每个社区独有的文化、产业和资源禀赋,分层定位,错位发展,打造独一无二的社区品牌,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深厚的文化认同与乡土情怀。
实现“为了儿童”到
“惠及全民”的共享共赢
儿童友好型社区不仅是城市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生态、民生建设成就最直观的“画像”,也直接反映现代化治理的综合成效。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规划和空间建设方面仍存在统筹规划不合理、空间错配突出与设计方法单一等问题。”省政协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武静建议,构建我省儿童友好型社区统筹规划体系,切实理清儿童学习生活场景所需的社区空间,结合多源大数据计算,为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提供规划指引。
“以‘一米高度’儿童视角探索反映儿童真实需求、‘自下而上’的社区更新模式。运用多源大数据对儿童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出行轨迹和行为热点与社区的重合关系做出精准的儿童-社区适配评价,构建反映儿童真实需求的社区适配更新模式,增强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儿童友好型社区的交融创新,打造湖北儿童友好型社区的数字名片。”武静建议。
我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提出,要到2025年实现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县(市、区)全覆盖。
“当前我省城乡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还存在空间总量不足、空间设计存在缺陷、资源整合程度低下、持续运营保障薄弱等问题。”省政协委员、民建随州市委会副主委、随州市残联理事长段红琴说。
“城乡空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儿童的健康发展。”段红琴建议,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推动项目统筹管理,引导乡镇将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与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打包申报,解决“单打独斗难入库”的问题。建立相关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盘活闲置资源,优化儿童空间。
THE END
本文来源:湖北日报
本文属于政务公益宣传,对于文字或者图片有异议的,请联系删除!


转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