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中国石化在重庆涪陵完成售电公司注册、拿到电力市场 “入场券” 的消息,与收购中航油的谈判传闻在11月同期发酵时,能源行业意识到,这家传统石油巨头正以 “绿色燃料 + 售电新生态” 的双引擎模式,向综合能源服务商全面转型。从锁定万亿级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市场,到搅动电力市场竞争格局,以中石化为代表的石油巨头们的每一步布局,都在改写中国能源行业的竞争规则,而国家电网等电力央企,或许正迎来史上最强劲的跨界对手。
![]()
![]()
绿色燃料锚定航空减排赛道
在 “双碳” 目标下,航空业作为减排难点,SAF成为必争之地。中石化与中航油的潜在重组,正是瞄准这一战略机遇的关键落子。作为全球最大炼油商,中石化在SAF领域的技术积累已形成先发优势:旗下镇海炼化早在2014年就拿下国内首张生物航煤适航证书,2024年完成商用飞机加注演示飞行,其 10 万吨/年生物航煤装置已实现规模化生产,且正通过“万站沐光”行动布局万座光伏站点,为SAF生产提供绿色能源支撑,从源头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
而中航油则为这一布局补上了“分销关键环”。作为亚洲最大的航空油品一体化服务商,中航油掌控全国160多个机场加油网络,服务190余家航空公司,且近期接连以2.61亿元战略入股嘉澳环保子公司、增资河南君恒生物,锁定了国内仅有的两家取得SA 适航审定的民营企业资源——君恒生物已建成20万吨SAF产能,二期100万吨项目加速推进;嘉澳环保作为国内首家SAF出口“白名单”企业,今年5月完成1.34万吨出口破冰。若收购达成,“中石化技术产能+中航油分销网络”将形成SAF全产业链闭环,彻底打通从原料加工到机场加注的链路。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红利更让这一赛道潜力爆发。国内SAF应用试点已从北京大兴等四大机场扩展至省会机场,2025年三季度将实现全国覆盖;国际上,欧盟2030年6%、日本2030年10%的强制掺混要求,催生巨大需求。德勤预测,中国SAF需求将从2030年的300万吨激增至2050年的8600万吨,对应万亿级市场规模。中石化凭借技术与渠道的双重优势,有望在这一赛道占据主导地位,而SAF带来的绿色能源品牌效应,更将为其拓展电力、化工等多元业务奠定基础。
![]()
油气电联营挑战电网传统模式
如果说绿色燃料是中石化的“未来增量”,那么售电业务则是其撬动现有能源格局的“关键变量”。2025年11月,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在重庆成立页岩气销售公司并取得电力市场交易资质,正式开启 “石化气—石化电—石化售—石化用” 的气电联营新模式。自9月创新应用该模式以来,中石化已向涪陵当地供应天然气2000万立方米,转化生产1亿千瓦时电能,实现天然气资源向电力的高效转化,既畅通了能源交易链条,又为工业用户提供了更精准的能源解决方案。
![]()
这一布局并非孤立尝试,而是中石化长期战略的落地。早在2023年,其便通过长城燃气与国家能源集团合资成立发电公司,锁定天然气消纳渠道并分享电力收益;如今售电资质的获取,更是让其从 “能源生产者” 向 “综合服务商” 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对比传统售电公司,中石化具备较显著的独特优势:一方面,其手握油气田周边风光资源、管网设施,可依托分布式能源项目实现 “自产绿电”,2025 年 “万站沐光” 行动落地后,加油站光伏站点将成为重要电力供应节点。
同时,中国石化牵头推进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建设,目前是全国最大的氢气生产企业,建成11个遍布全国的供氢中心、144座加氢站,成为全球最大的加氢站运营单一企业。
中国石化充分发挥现有终端网络优势,全力推动充换电和加气网络发展,站内站外同步推进充电网络布局,推出“石化易电”品牌,累计建成充电终端6万余个。截至目前,中国石化充电“全国一张网”已覆盖31个省(区、市)。
另一方面,其服务的工业用户、航空客户等庞大群体,为售电业务提供了天然的客户基础,通过“油气电联动”套餐,可实现多品类能源的捆绑销售,提升用户粘性。
事实上,中石化的“触电”并非个例,而是石油巨头集体转型的缩影。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早在2016年就成立售电公司,2025年1-8月其统一购售电平台交易电量超680亿千瓦时,绿电交易量达48.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6%;中国海油则通过电力投资公司构建 “购售电+碳资产” 平台,上半年绿电发电量超9亿千瓦时。但相比之下,中石化凭借更强的炼化产能、更广泛的终端网络(全国超3万家加油站),以及SAF业务带来的绿色协同效应,在售电领域的爆发力更受关注。
![]()
电力央企未来最强对手?
中石化的双线布局,正逐渐侵蚀传统电力央企的核心优势。长期以来,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凭借覆盖全国的输电网络,在电力市场占据主导——2024 年国家电网市场化交易电量达5.02万亿千瓦时,南方电网达1.14万亿千瓦时。但石油巨头的入局,正在打破这一格局。
![]()
从供应端看,中石化等企业依托分布式能源和绿电项目,可实现“就近供电”,减少对主干电网的依赖。例如,其在涪陵的气电联营项目,直接为当地工业用户供电,无需经过电网企业转输,降低了输电损耗与用电成本;未来加油站光伏站点普及后,甚至可形成分布式电力网络,对配电网业务构成直接冲击。
从服务端看,传统电网企业以电力输送、交易代理为主,服务较为单一;而中石化凭借“油气电碳”多品类协同,可提供一体化能源解决方案。例如,为航空客户提供SAF的同时,配套供应机场运营所需电力;为工业用户提供天然气的同时,定制绿电消纳方案。这种“一揽子服务”模式,更符合企业低碳转型需求,也更易抢占高端市场。
更关键的是,政策层面正为跨界竞争创造条件。2023年《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鼓励油气企业参与电力交易,2025年新实施的《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将储能、虚拟电厂等新主体纳入体系,为中石化盘活资源、创新商业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持。尽管当前售电市场竞争激烈(截至2025年6月,全国售电公司达4366家),且壳牌等国际巨头曾因盈利难题退出中国市场,但中石化凭借产业链协同优势和国企背景,显然更具抗风险能力。
不过,电力央企的反击也在酝酿。国家电网正加速布局特高压、储能和虚拟电厂,南方电网则深耕区域市场,强化配电网服务。同时,两大电网互济互保的“电通天下”,也已在今年成功实现。
未来,能源市场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一品类的较量,而是“绿色能源+综合服务” 的综合实力比拼。对于中石化而言,如何平衡SAF与售电业务的资源投入、如何突破电网企业的输电网络壁垒,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家石油巨头凭借双轮驱动的战略,正逐渐成为电力央企不得不正视的强大对手,中国能源行业的 “战国时代”,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