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总统卢拉在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表讲话。
文丨齐然
编辑丨漆菲
当地时间11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三十次会议(COP30)在巴西亚马孙河三角洲上的城市贝伦开幕。这是联合国气候大会首次在亚马孙地区召开。
作为主办方的巴西,对这次会议充满期待。巴西总统卢拉亲临现场与各国代表会面,并亲自主持多场活动。为了彰显此次大会的重要性,巴西国会甚至通过一项决议,在11月11日至21日大会召开期间,将巴西首都由巴西利亚临时迁至贝伦。
然而,外界对这次气候大会能达成何种成果并不乐观。
今年的大会是特朗普重返白宫、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后的第一次气候大会。过去几年,全球升温不止,世界气象组织在今年年初宣布:2024年的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平均水平高出约1.55摄氏度,首次超过2015年《巴黎协定》所设的1.5度温控目标。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日发布的《2025年排放差距报告》更是触目惊心:即便各国全面落实目前已有的国家自主贡献承诺,本世纪全球变暖幅度预计仍将达2.3至2.5摄氏度,超出《巴黎协定》设定的2摄氏度红线。报告提到,当美国正式退出《巴黎协定》,气温升幅可能进一步增加约0.1摄氏度。
与此同时,此次大会的组织安排也遭到诟病——尽管贝伦已是亚马孙地区的最大城市,但面对约5万名与会代表,当地接待能力备受质疑。由于住宿价格飞涨,一些国家甚至考虑削减代表团规模。巴西政府最终临时抽调了两艘邮轮,停在亚马孙河上作为临时宾馆,以应对住宿和后勤难题。
◆气候大会的住宿供不应求,巴西政府临时安排邮轮作为补充。
在外界不甚乐观的气氛中,巴西政府为何将联合国气候大会视为重要政治目标?此次大会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议题?
![]()
气候大会成为卢拉的机会
2022年10月,经历了一年半牢狱之灾的卢拉,再次以劳工党候选人身份当选巴西总统,击败了寻求连任的极右翼前总统博索纳罗,开启自己的第三任期。
◆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
卢拉提出的口号是“巴西回来了”,上台后,他积极参与从地缘政治到亚马孙雨林保护的各项议题,作为从极右翼政府回归国际合作的标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牛海彬向《凤凰周刊》评价说,卢拉治下的巴西在“全球南方”扮演了愈发重要的角色,比如支持金砖国家扩员、重新振兴拉美地区一体化议程等。“在‘重返国际社会’这方面,他迄今为止做得不错。”
然而,两年执政过去,卢拉面临的国内挑战仍然艰巨。
一方面,博索纳罗所代表的不满现状、寻求激烈保守主义道路的右翼势力从未远去。今年9月,博索纳罗被巴西联邦最高法院以策划政变罪判处27年零3个月监禁。然而,他的支持者仍然颇有能量。他们瞄准2026年大选时卢拉年事已高而劳工党缺乏其他有力候选人的弱点,时刻准备回归。特朗普政府也视博索纳罗为坚定盟友,称其遭遇“政治迫害”。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巴西问题学者帕格利亚里尼(Andre Pagliarini)认为,卢拉想要连任,需要的是在碎片化的巴西议会中聚拢一个同时包含左中右力量的大联盟,但这难度颇大。尽管极右翼不太容易上台,但想要在2026年选出一个同情博索纳罗的温和右翼政府,并非不可能。
在这个当口,气候大会成为卢拉的重要政治资本。借助雨林和气候议题,卢拉能够对外展现大国形象,对内吸引民众支持。
“亚马孙雨林在巴西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尤其巴西政界、知识界有很多进步的环保力量,在政坛影响力不断增大。”牛海彬指出,雨林也是巴西吸引国际资金的重要抓手。“通过保护雨林,巴西可以换取一部分国际支持和金融援助。”
◆保护亚马孙雨林和其他热带森林是卢拉重点推动的议题之一。
当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后,卢拉又收获一项意外挑战:能否成功举办一届美国缺席的气候大会?
乍看起来,特朗普政府对巴西的施压或许会削弱卢拉的地位——美国在博索纳罗审判后施加制裁,对巴西增加关税,拒绝在气候问题上合作……然而,卢拉正在从特朗普政府的举动中受益。
美巴贸易中,美国一直保持贸易盈余,而巴西对美出口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原材料等方面,这些领域属于巴西右翼的势力范围。这意味着,美国对巴西的制裁,实际上伤害的是自己的盟友。
甚至,施加关税让巴西出现一波反美爱国浪潮,让卢拉的形象变得正面。10月下旬出炉的民调显示,卢拉的支持率达到51.2%,为2024年初以来最高;不支持率降为48.3%,领先全部潜在对手。
顶住特朗普的关税压力和对巴西政治的干涉后,美国缺席的气候大会,成为卢拉宣扬多边主义的大好时机。巴西希望展现自身将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形象,并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领导角色。
![]()
没有美国,也能向前迈进
根据2015年签署的《巴黎协定》,全球将联手把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以上低于2摄氏度之内,并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为达成这一目标,各国每五年会自行提交一次各自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减排力度,最终实现能源转型。
《巴黎协定》迄今已过去十年,各国迎来第二次更新自主贡献目标的时刻。但截至大会召开前,198个签约国中,只有72个国家更新了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可以说,目前提出的减碳计划仍然远离温控目标,而这几年全球气候灾难越来越多,形势不等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直言,希望COP30能够开启加速发展和落实行动的十年,各方应选择“让贝伦成为转折点”。
![]()
◆11月6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贝伦气候峰会上发言。
在英国《卫报》看来,贝伦气候大会能否成功,取决于以下几个议题能否取得突破。
![]()
◆贝伦是亚马孙河三角洲地区的最大城市。
其一即是上面所说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这取决于各国是否能提出更有“雄心壮志”的计划,推进减碳力度,包括是否可以推动一项彻底摆脱化石能源的全球路线图。
其二是有关气候变化资金的具体落实。去年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COP29期间,各国原则上达成一项有关气候资金支持的共识——到2035年,国际社会每年将会筹集1.3万亿美元资金,以应对气候危机。本次大会能否推动这一目标的具体化,是看点之一。
其三是各国是否会推动更多的“气候适应”议程,提升各地应对层出不穷的气候灾难的能力。
“由于现实愈发严峻,巴西作为发展中大国,正在努力推动不少关于‘气候适应’的讨论。”绿色和平东亚分部全球政策顾问姚喆告诉《凤凰周刊》,“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变化。这次大会未必会就此获得明显突破,但这可能是‘气候适应’获得更多关注和资源的起点。”
可想要借助大会达成气候目标,仍面临不少困难。姚喆提到,比如在资金问题上,随着美国的退出,现有资金池出现缺口,但其他发达经济体,尤其是强调气候转型的欧盟,出于各种原因很难补上这个缺口;又比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围绕谁应该承担更多气候责任、如何让转型更加公正公平,一直有着不小分歧。
“此外,围绕气候融资目标,去年大会只是达成比较松散的共识,缺少具体计划。也没有明确的机制能保证这个承诺不仅仅停留在愿景。”姚喆说。
![]()
◆2025年10月,飓风“梅莉莎”给牙买加带来重创。
尽管如此,国际社会不能丧失信心。姚喆直言,美国的退出固然带来诸多困难——毕竟美国作为世界第二大排放国和历史积累第一大排放国,其缺位会令全球气候治理出现重大缺口。“然而,环境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适应没有美国的情况的。特朗普再次上台后,各国为这样的情况已经做了不少准备。”
“大家还是希望借着COP30去展示:就算没有美国,绝大多数国家在气候议题上还是在向前迈进的。”姚喆说。
本文部分节选自今日头条“凤凰WEEKLY”,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扫描二维码查看完整文章
排版 / 李惠雅
你如何看待巴西在气候大会的表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