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国庆档期,全国电影市场最终录得票房总额18.35亿元,这一成绩标志着自2015年以来首次未能突破20亿关口。尽管假期时长相较往年增加了一天,但整体日均票房却呈现持续萎缩态势。
- 昔日热衷于押注下一个《长津湖》式爆款的影视企业,如今在公开场合更多提及的是短剧布局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前景,试图在行业低谷中描绘出新的增长蓝图。
- 华谊兄弟与光线传媒的董事会秘书相继表态,公司将加速推进微短剧内容生产,仿佛在凛冽寒流中共同披上一件抵御风雪的外衣。
![]()
- 行业寒冬:票房跌至十年最低点
- “从9月29日开始,每天都在频繁调整排片策略。”一位资深院线运营负责人坦言,“过去十年从未遇到过如此难以判断观众偏好的国庆档。”
- 此次档期市场的冷清程度远超业内普遍预期。18.35亿元的总票房不仅较去年同期下降12.8%,更回落至十年前的水平,折射出观影热情的显著降温。
- 观影人次同步走弱,虽然累计达到5007万人次以上,但单日平均收入进一步缩水,反映出消费动能的疲软。
- 票价也进入下行通道,今年国庆档平均票价为36.6元,相比去年下滑近4元,创下近五年来的新低纪录。
- 多位产业观察者指出,本轮票房遇冷的核心症结在于缺少具备强大吸引力的头部影片支撑。
- 整个档期内无一作品票房突破5亿元大关,与此前《坚如磐石》《万里归途》等主旋律大片带动市场冲高的局面形成强烈反差。
- 巨头困境:从博纳到华谊的集体亏损
- 大型影视集团的日子同样举步维艰。博纳影业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扩大至10.56亿元,刷新历史最差业绩记录。
- 曾凭借《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以及《长津湖》系列主旋律战争片实现商业飞跃的博纳,一度成为国产大片的代表力量。
- 2021年春节档,《长津湖之水门桥》豪取57.72亿元票房,创下当时华语系列电影的最高票房里程碑。
- 然而,随着内容模式趋于固化、创新乏力,这类高成本制作逐渐失去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
- 其2025年春节档重磅推出的《蛟龙行动》,因市场反响惨淡被迫撤档。这部耗资10亿元、历时五年打造的作品,在关键档期仅收获3.54亿元票房,片方分账不足1.3亿元,严重拖累公司资金链。
- 华谊兄弟、北京文化等多家上市影企亦深陷“营收增长但利润下滑”或“营收与盈利双降”的泥潭之中。
- 严峻形势倒逼传统电影公司打破原有创作逻辑,积极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
- 自救之道:短剧成为新宠儿
- 眼下,短视频剧情内容已成为影视行业最为热门的转型方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我国观看短剧的用户规模已突破7亿人。
- 2023年期间,短剧行业潜在广告变现空间估计在438亿至730亿元之间,展现出巨大的商业潜力。
- 博纳影业已正式切入AIGC驱动的短剧赛道,并携手抖音平台推出AI生成科幻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
- 该剧第一季共13集,每集时长仅为3到4分钟,全面应用了包括AI剧本撰写、图像生成、视频合成在内的十余项AIGC技术,甚至成功入围纽约国际电影节最佳AI电影单元[citation:2。
- 柠萌影视则更早捕捉到短剧红利。2023年1月上线的女性向题材短剧《二十九》,在抖音平台迅速走红,上线三天粉丝增量超百万,播出三集播放量即破亿次。
- 尤为难得的是,该作品实现了口碑与收益双赢——用户充值金额突破千万元,成为年度现象级内容,豆瓣评分高达8.1分。
- AI赋能:降本增效的诱惑
- 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成本压缩与效率提升,对于现金流紧张的传统影视机构而言极具诱惑力。
- 相较于常规短剧,AI辅助制作的视频内容成本大幅降低。据业内人士透露,一条5分钟左右的AI生成视频实际支出约为100元,且随动作复杂度与时长递增而略有上升。
- 目前主流微短剧项目100集的制作预算通常在50万至100万元之间,单集(约5分钟)成本介于5000至1万元,这意味着AI制作成本仅为传统方式的五十分之一以下。
- AI短剧的生产速度同样令人惊叹。当传统团队仍以“天”为单位完成一集制作时,AI流程已将周期缩短至小时级别。
- 部分制作团队仅需四人即可实现每日更新,更有从业者可独立完成全流程作业。
- 只需输入一句提示语如“东北虎妞回唐朝当公主”,剪映旗下小云雀AI系统随即启动:数字演员自动建模,分镜脚本即时生成,背景音乐智能匹配——数分钟内,一段完整成片便呈现在屏幕上。
- 隐忧与挑战:短剧并非万能药
- 不过,短剧并未成为影视企业的灵丹妙药。柠萌影视虽在内容层面取得突破,但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转化。
- 由于大规模投入短剧研发与推广,其营销开支显著攀升。2024年,柠萌影业销售及分销费用由前一年的9300万元跃升至1.58亿元,增幅达70.7%。
- 同年,公司总收入近乎腰斩,降至6.57亿元;毛利率亦从39.4%骤降至16.5%,最终录得接近1.9亿元的净亏损。
- 电影企业与短剧生态之间存在的“基因错位”,也成为转型过程中的深层障碍。
- 传统影企擅长的是长期打磨精品内容与院线发行体系运作,而短剧强调“快节奏、强情绪、高网感”的特性,两者在资源结构与运营逻辑上存在天然差异,易导致资源配置失衡与转型效率低下。
- 此外,短剧行业正面临日趋严格的合规监管环境。若影视公司无法产出既符合平台调性又满足审查标准的优质内容,相关项目不仅可能遭遇下架风险,还可能进一步削弱资本市场信心。
![]()
- 未来方向:电影行业的多元探索
- 面对重重挑战,影视行业正尝试开辟更加多样化的发展路径。“电影+文旅”融合模式在今年国庆档初现亮点。
- 以上海影视乐园为例,假期期间共接待游客近6.5万人次,同比增长40%;夜场参与人数同比激增108%,整体营收实现56%的增长。
-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产业专委会副会长朱玉卿建议,应在电影立项初期就纳入与文旅项目的协同规划。
- 影片的投资回报不应仅仅依赖票房收入,而应通过IP衍生开发,结合地方文化旅游资源,拓展多元化的盈利渠道。
- 万达影城则尝试与热门游戏IP深度联动,已在超过700家影院推出主题联名活动,将传统放映空间升级为集观影、互动体验与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场所。
![]()
- 2025年上半年,万达陆续与《第五人格》《光与夜之恋》等知名游戏IP达成合作,成功吸引逾40万名玩家走进电影院。
- 这些创新实践使得影院不再局限于售卖电影票和提供放映服务,而是逐步演化为可玩、可逛、可购买周边商品的“超级娱乐综合体”。
- 截至11月10日,2025年度全国电影总票房已突破450亿元大关。这一数据背后,隐约透露出市场正在经历缓慢复苏的信号。
- 中航证券分析认为,票房回暖趋势叠加AI技术渗透,正推动电影产业迎来结构性升级的重要窗口期。
- 转型之路注定充满波折,但可以明确的是,依靠被动等待观众回归的时代已经终结。影视公司必须主动出击,探索包括短剧、AI技术或其他未知路径在内的全新生存模式。
- 信源来自:新华财经2025-10-9黄金周看点 | 18亿票房创十年新低,国庆档“遇冷”背后,电影行业“谋变”正当时
![]()
- AI短剧的变现谣言与商业悖论
![]()
- 上海证券报2025-10-10国庆档电影市场运行平稳 “电影+”拓展服务消费新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