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11月12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经在太空中驻留超过200天,打破了中国航天员乘组单次任务的在轨时间纪录。而其中作为指令长的陈冬,累计在轨飞行时间已达416天,成为中国在轨时间最长、执行出舱任务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
然而,这一纪录的诞生纯属意外,原定于11月5日返回的神舟二十号,在当日凌晨疑似遭遇微小空间碎片的撞击。为确保航天员安全,指挥中心果断启动应急预案,推迟返回时间,也正因为这次突发事件,航天员们的“太空驻留时间”被意外延长,创造了新的纪录。
太空驻留:人类身体的“微进化”
在地球上,重力时刻牵引着我们,从血液循环到骨骼负重,几乎所有生理系统都与“引力”密不可分。而一旦脱离地球,进入微重力环境,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
最直观的变化,是“长高”。几乎所有航天员在太空中都会长高3至5厘米,这听起来似乎是好事,但代价是脊柱间隙被拉大、肌肉支撑变弱。NASA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宇航员在太空任务期间出现背痛,回到地球后反而更容易患上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更严重的是肌肉萎缩与骨质流失。国际空间站的数据显示,航天员平均每月会流失约1%的骨密度,而地面上的老年人平均每年流失才0.5%。失重环境让肌肉无用武之地,就像一台机器长期闲置后会“生锈”,航天员若不每天坚持锻炼两小时以上,回到地球连走路都可能不稳。
![]()
血液逆流:太空中的“生理叛变”
太空对人体的另一个“折磨点”,是血液循环。地球上的血液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分布,但在失重状态下,血液不再“往下走”,而是向上堆积,脸部肿胀、颈部静脉突出成为常见现象。曾经在NASA的一次超声波检查中,11名在轨宇航员中竟有5人出现颈静脉血流停滞或逆流现象,部分人甚至检测出了血栓。这种“血液倒流”意味着心脑循环系统受到干扰,一旦发生堵塞,后果不堪设想。
美国曾用模拟宇宙辐射照射实验小鼠6个月,结果小鼠也出现了类似的人类心血管病变。这证明,太空辐射的确可能在悄无声息中“腐蚀”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航天员这次也带了4只小鼠上天,或许也会开展相关实验。
![]()
基因突变:宇宙辐射的隐形威胁
人体的变化不仅限于肌肉和血液,更深入到了细胞和基因层面。2019年,NASA曾对在国际空间站呆了340天的宇航员斯科特·凯利进行检测,并与他同卵双胞胎兄弟马克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斯科特的免疫系统和DNA修复功能出现了突变,其中部分损伤是永久性的。这意味着,太空环境下的宇宙射线与高能粒子会对人体遗传物质造成影响,类似“太空诱变”的过程,就像“太空育种”让种子变异一样,只不过对象换成了人类。
![]()
中国航天员如何应对?
面对这些严峻挑战,中国的航天医学体系早已建立起成熟的保障机制。从出征前的“个性化体能训练”,到在轨期间的“抗失重锻炼”,再到返航后的“再适应康复计划”,每一步都精密设计。例如,在空间站中安装的“太空跑步机”和“抗阻锻炼装置”,能帮助航天员模拟地面重力环境,有效延缓肌肉萎缩与骨质流失。此外,中国空间站还配备了医学监测系统,实时检测航天员血压、心率、血氧及微量元素变化,确保任何异常都能第一时间被发现。
![]()
而此次神舟二十号延期返航,更是对这些系统的一次“实战考验”。目前航天员不仅生活状态稳定,还能继续与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共同开展科学实验,这本身就说明中国的空间生命保障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人们只看到了航天员在穿梭在宇宙中的风光,却少有人能看到他们背后付出的代价。神舟二十号创造纪录的背后,不只是数字的增长,而是中国航天在技术的一次全面跃升。中国能屹立于世界航天强国之列,离不开他们一次次的冒险与坚守,也离不开无数科研人员与工程师的默默奉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