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修明札记资深读者:点击上方「修明札记」→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
最近读完了一战史,感觉当今的国际局势更像一战前夕,而非冷战。当下和一战前夕一样,都是一个“去意识形态”,基于实力政治、现实主义的时代。
美苏冷战,划分阵营的是意识形态, 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外交政策的动机不仅基于国家利益,也基于价值观。
美国代表自由主义,苏联代表共产主义,争夺的,是哪种意识形态能给人类带来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两国都会做一些符合价值观但违背国家利益的行为。
比如苏联不惜一切代价在东德投入资源,和西德展开经济竞赛,只为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苏联入侵阿富汗,不仅扶持了傀儡政府,还强行对阿富汗进行社会改造,强行推行土地改革、妇女解放,付出了巨额经济成本。
美国也会出于意识形态做出“傻事”,伊朗巴列维王朝是一个彻底的亲美政权,但因为巴列维实施专制统治,限制言论自由,镇压人民,美国竟逐步撤回了对巴列维的支持,这直接导致反美的霍梅尼上台,美国失去了中东最可靠的盟友,而多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韩国是东亚对抗共产主义的前线,历任军政府都奉行亲美政策,但美国仍出于价值观干预韩国内政,美国保护了反对军政府的民主派,并不时给军政府施压,希望其采纳普选。
正因冷战中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福山才提出了“历史的终结”,他认为这场价值观之战结束了,西方民主制度将是人类最后的制度。
但特朗普的上台打碎了预期,特朗普几乎无视任何价值观,他的“美国优先”只考虑美国本土利益(实则是他的铁粉利益),他认为“万物皆可交易”,软实力都是虚的,只有美元、工厂和石油才是真实的。
特朗普认为美国大多数的外交政策都是意识形态挂帅,是为他人做嫁衣,比如他认为美国是出于意识形态才给日本、欧盟优惠政策,这让美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特朗普为了实现目标,不惜与普京、金正恩合作,他在俄乌谈判中更是偏向普京,对属于西方阵营的泽连斯基施压。
特朗普的出现,实际上标志着世界正式脱离了后冷战时代,各国政策的基准将回归国家利益或者领导人的个人喜好,意识形态将不再是决策的考量。
![]()
当今的世界,与其说是新冷战,不如说是一战前夕,当时各国经济也是相互依存,但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
作为霸主的英国也和当下的美国一样,不再具有绝对的优势,世界上都出现了硬实力接近霸主的后发大国,世界权力格局向多元化发展。各国的外交政策也是基于国家利益和领导人的个人喜好,而几乎不讲意识形态。
20世纪初,欧洲最民主的英国可以和最专制的俄国结盟,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也可与信仰基督教的德国、奥匈帝国结盟。
英国作为霸主,采取的也是大陆均势和光荣孤立两个现实主义政策,英国只在乎海权和欧陆均势,对价值观不感兴趣。
英国甚至不会向自己的殖民地推广英式制度,英国在殖民地采取的是“因俗而治”,英国往往沿用当地的法律进行统治。作为前任霸主,英国的现实主义和美国的传教士狂热形成鲜明对比,00年代美国由盛转衰很大程度离不开小布什在中东推行的大民主计划。
一战前夕,君主的个人喜好也对政策产生了关键作用,威廉二世自卑、狂妄、好大喜功的性格直接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威廉二世对俾斯麦一直颇有微词,上台后推翻了俾斯麦的所有政策,他做了两件事让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
(威廉二世左臂先天残疾,在尚武的普鲁士,威廉二世受尽歧视,养成了他自卑又狂妄的性格)
一是在巴尔干问题上完全支持奥匈帝国,将俄国推向了法国。
俾斯麦时期,同时与奥匈和俄国交好,在巴尔干问题上担当调停者的角色,俾斯麦与奥匈结盟是为了拿捏俄国,好让后者有求于德国,奥匈只是德国的工具。
但威廉二世没能理解俾斯麦的用意,他把德奥同盟当真,在巴尔干问题上完全倒向奥匈,并不再延续与俄国的“再保险条约”,直接促使德国与法国结盟,对德国形成了夹击。
二是威廉二世与英国展开海军军备竞赛,把英国也推向对立面。
威廉二世和英国王室有血缘关系,对英国有天然好感,初期他主动讨好英国,他在布尔战争爆发时支持英国,希望英国能支持德国在安哥拉、刚果的殖民扩张,并和德国结盟制衡法俄。
但英国出于航道安全和大陆均势的考虑,拒绝了提议,这让威廉二世恼羞成怒,他认为英国辜负了他,转而从极度亲英变成了极度反英。
刚好当时德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认为德国需要强大的舰队和广阔的殖民地,威廉二世迎合这股民意,和英国展开了军备竞赛。
德国先后于1900、1906、1908、1912年四次调整海军扩军计划,目的就是要威胁英国本土,逼迫英国让步。当时两国都争相建造最先进的“无畏级战列舰”,将无畏级的数量当作考核指标。
1910年,德国已经有了4艘无畏级战列舰,每艘造价为3740万马克,相当于13.4吨黄金。1911年,德国将每年的无畏级战舰的建造速度进一步提升为每年4艘。
德国的无畏级战舰像下饺子一样下水,英国在恐慌下也开始拼命造舰,1921年英国宣布德国每建造一艘无畏舰他就建两艘,要对德国海军保持2:1的优势。英国的战舰造价更贵,高达4500万马克。
英德两国的军备竞赛最后到了十分荒唐的程度,1908年德国的海军军费已经占到政府支出的23.7%,1914年达到30%以上,为了扩建海军,到1914年德国已经背负10.407亿马克的债务。
![]()
英国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但因为有大量殖民地可以榨取,英国的情况好于德国。
因为德国的威胁,英国只能与法俄改善关系,从中立变成了德国的敌人。
一战的爆发就是威廉二世政策的副作用,一战导火索是巴尔干半岛,德国一边倒支持奥匈将俄国拖入了战争,俄法同盟启动,法国也参加了战争,德国为了击败法国绕道比利时又将英国拖入了战争。如果不是威廉二世,很难相信在1910年代,欧洲会出现全面战争。
今天世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强势的领导人,他们的个人性格也对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和一战前夕很相似。
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会发现相比于美苏、美日关系,中美关系更像德英关系。
中美的经济是相互依存的,德国和英国也是。
中美竞争,更多是基于国家利益和主导权,而非意识形态,英德也是。
中国是一个陆权国家,但想向海权发展,德国也是。
中国的制造业早就超过了美国,当时的德国也是。
在19世纪末,德国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英国,1913年前夕,德国是欧洲第一大工业国,工业产值已相当于英国的120%,钢产量是230%,德国的人口和陆军人数也远多于英国。
英国的优势主要在世界影响力、海军和盟友众多。
但中国的形势和德国也有不同,当时德国虽然是欧洲第一工业国,但工业势力弱于美国,美国作为第三方最后参加一战,让战争迅速结束,而现在中美之外,并无这个工业实力更强的第三国。
另外当今世界有核武器,国际贸易也更发达,大国爆发战争的代价成指数倍上升,国际组织的存在、信息的发达也让各大国的沟通相对顺畅,没那么容易产生误判,因此未来的大国竞争可能更多以经济、科技的形式存在,大国更多会依靠代理国作战,而不大可能直接下场。
但无论如何,一战前夕那个现实主义、唯利是图、民族主义的氛围相比冷战,更贴近当下的时代。
未来“去意识形态化”将成为主流,世界将回归丛林法则,现实主义和均势外交将再次回归,只有看清这条主线,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正确的认知,而不致产生幻想。
原创不易,欢迎三连加关注,万分感谢!
老星球被限制功能,欢迎大家加入新星球《自由之翼》
新星球包括:政治学教程;社会观察;科技行业动态
我一直相信认知决定命运
让我们在假消息泛滥的ai时代
提升认知,规避风险,保留一丝清醒和理智。
加入星球的读者还可以进入读者群
目前一年199元,续费有折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