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新疆和田地毯的千年往事

0
分享至



麦提尼亚孜·阿木提

和田市农村万物收藏馆


和田市肖尔巴格乡肖尔巴格村村民麦提尼亚孜·阿木提的家中收藏着1.5万件老物件,他自发地将这些收藏陈列以便到访者了解和田地区过去的历史。他的收藏从煤油灯到黑白电视,从铜市到纸币,从纺车到缝纫机,从和田地毯到画家黄胄的真迹无所不包,这些收藏是这个家庭三代人共同努力的杰作,也承载着一部浓缩的乡村变迁史。

在古毯中寻找文化的生生不息

在农村万物收藏馆的珍藏中,你可以看到 4 张极具特色和田地毯纹样。当然,和田地毯的纹样内容绝不仅限于我们拍摄的这四张古毯,有诸如石榴花、蜡花式、波浪式、波斯式、散点排列式、洋花式、五枝花式和博古式八大类,此外,还有人物、花鸟和风景挂毯,都各具特色。

巴旦木纹样在和田地毯中非常独特且珍贵,其形状类似坚果巴旦木,有人认为它像人腹中的胚胎,因此被赋予生命、传承和繁衍的美好寓意。此纹样并非孤立存在,研究发现,从西汉的画像砖中可以找到与巴旦木纹样几乎一致的图案,当时被称为“麟趾金”,是一种用于奖赏、供奉和祭祀的货币符号 ;石榴是和田地毯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纹样之一,它象征着民族团结、繁荣昌盛、多子多福。其构图不仅有完整的石榴,还有裂开露出石榴籽的形态,后者表达了丰收、繁衍与人丁兴旺的寓意。


巴旦木纹样地毯,距今约 200 年

陆晋生认为,石榴纹样是由更古老的“马家窑文化中的葫芦文化”经过上千年的演变,逐渐转化而成的;“杨花”是和田地区特有的一种植物纹样,在构图上,它常被用作地毯的“大边”(边框纹样),这种用法是新疆和田地毯所独有的。在百年乃至数百年前的古地毯上,中心区域和大边都大量使用洋花纹样。虽然现代民间因审美变化,杨花不如过去常见,但它依然是和田地毯历史与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博古毯”的构图内容不是花卉或几何图形,而是反映古代文人雅士书房和家庭中的陈设器物,如瓷器、陶器、家具、花瓶等,生活气息特别浓厚。这种纹样展现了和田地区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仅保留了游牧文化的符号,也吸收和融合了中原地区的文人雅趣和家居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毯艺术风格。


洋花纹样地毯,距今约 300 年

这四种纹样共同勾勒出和田地毯深厚的文化脉络 :洋花代表了对本地自然资源的古老应用,石榴花展现了从原始崇拜到生活祝福的符号转化,巴旦木体现了民族信仰与跨地域的文化交流,而博古纹则反映了对精致生活与文人意趣的追求。它们跨越数百年乃至数千年,通过一代代匠人的手,被严谨地传承至今,使得每一张和田地毯都不仅是织物,更是一部“织在毯上的史书”。

2000 年未变的织造技艺

和田地毯的编织,始于一场周密而富有深意的“前期约定”。匠人们并非凭空创造,而是严格遵循着世代相传的对称图谱。这些图案被精密地翻译成方格图纸,每一格都预示着一个即将诞生的绳结;与此同时,精选的和田羊羊毛因其独特的空心结构而备受青睐,赋予了地毯天生的弹性与活力。

当一切准备就绪,真正的创造便在那高大的织架上展开。“上经线”是奠定地毯生命的时刻,工匠们在一米宽的范围内不多不少地绷上或 360 根、或 450 根、或 540 根经线,这些经络是地毯未来百年寿命的坚实骨架。随后,整个工艺的灵魂—“八字扣”编织法便开始了:匠人手持毛线,眼观图纸,用特制的小钩精准地勾起前后两根经线,绕圈、回扣、掐断,动作如行云流水,每一个“8”字形的扣结都打得坚实无比。这重复千万次的动作,正是将文化符号织入永恒的经纬中。


石榴纹样地毯,距今约 200 年

编织的节奏由“过纬”与“压实”来划分。每织完一行色彩,便需穿入一根粗壮与一根细柔的纬线,而后用那传承了两千年形制的铁耙(古时为木耙)奋力砸压。它将扣结牢牢锁定,使地毯结构紧密如磐石。在这层层递进的编织中,匠人会不时停下,使用那半月形的特殊剪刀,对毯面进行“修剪”,一手轻提绒头,一手精准下刀,让图案的边缘清晰浮现,使地毯最终呈现出如天鹅绒般平整华美的质感。


博古纹样地毯,距今约 200 年

从图案设计、上经打结,到过纬、耙实、修剪,这一整套严苛的工序在两千年的传承中几乎未曾走样。最终成就的和田地毯,不仅是一件实用品,更是一件可传世数代的家族瑰宝。唯有经常铺用,方能避开虫蛀,愈久弥新。这织造过程中的每一瞬,都凝聚着古老的信俗与匠人的体温,让每一张出自匠人之手的地毯,都成为一部可以触摸的、活着的史诗。


和田地毯的精细度以“道”数为核心衡量标准,指一平方米内的经线数量。道数越高,单位面积内的结点越密集,所能呈现的图案也越复杂清晰。由于羊毛纤维本身存在粗细极限,纯羊毛地毯的道数存在工艺上限,720 道已是其顶峰。若要突破材质限制,则需借助更为纤细坚韧的桑蚕丝线来实现。

和田市纳克西湾手工地毯厂


纳克西湾手工地毯厂成立于 2000 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及 3A 级景区。地毯厂保留着独特的八字扣编织技艺,生产从360 道至 1500 道的高密度羊毛地毯及真丝地毯。其藏品展厅陈列着数十年前的经典作品,展现了石榴、巴旦木等传统纹样的千年传承。


上经

编织基础步骤,构成地毯“骨架”


打结

毛线在经线上绕一圈,形成“8”字扣结


砍断

用特制的小刀将多余的线头砍断


穿纬

编织完一行后,在经线间穿入粗细两根纬线


压实

用专用铁耙砸压纬线和扣结,使其紧密牢固


平整

使用特制弧形剪刀对地毯绒头进行修剪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时间经纬


麦吐送·胡普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在新疆和田,时间拥有另一种经纬。它以棉线为经,以羊毛为纬,被一双双匠人之手编织成密实的结扣。在洛浦县的“时代地毯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麦吐送·胡普丁,便是这样一位掌管时间的匠人。他守护着古老的“八字扣”,也将一个民族的故事,织进永不褪色的图案里。

在洛浦县的“时代地毯厂”里,六十三岁的麦吐送·胡普丁正在端详一幅刚完成的散花纹样地毯。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密匝的结扣上,那些鲜艳的红色仿佛活了过来,在经纬间轻轻跃动。这些花色丰富、条纹精美的地毯,正是这个出自这个手工艺人之手。

“我十九岁时就能独立完成一整张地毯了。”他说这话时,手指不自觉地捻动着,像是在捻一根看不见的毛线。这份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技艺,最初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如今却成了他需要完成传承使命的责任。

1995 年对于麦吐送·胡普丁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年,一位外国收藏家专程寻他而来,买走了他织的地毯。“那时我才意识到,我们日复一日编织的这些图案,在别人眼里是无价之宝。”这件事像一粒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原来这些看似平常的活计,承载的是跨越国界、传播友谊的故事。

如今,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最常思考的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快节奏的生活,”他坦言,“让他们静下心来学这门慢功夫,确实不容易。”但他并不气馁,而是尝试着将古老的羊角纹、石榴、波浪进行创新设计,让传统图案焕发新的生机。


六十三岁的麦吐送·胡普丁俯身于织架前,一如过去的四十余年。经纬线之间,他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依旧精准而稳定,打结、过纬、压实,感受着毛线在掌心的温度,每一个“八字扣”都凝结着专注与时光的分量。对他而言,坚守一线,是传承这门千年技艺最坚实的方式。

在他的工厂里,老师傅们依然沿用着传承千年的“八字扣”织法。麦吐送说,这种独特的编织技艺让和田地毯格外耐用,“用上五六十年都不会出问题”。他随手抚过一幅正在编织的地毯,“这些图案,这些技法,都是从父辈那里学来的,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原原本本地传给下一代。”

问他为什么坚持,他思考了一会,语气平静地说道:“我父亲把这项技艺传给了我,现在我把它传下去。这就是我们家的路,总要有人继续往前走。”

夕阳西下,织机声依旧。在买吐送看来,每一幅地毯都不只是商品,而是一个个用经纬线记录的故事,等待着懂它的人来解读。而这个故事的核心很简单—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美好值得用最慢的方式,一代一代守护下去。


策划·高若谷

文·陆晋生、王宇轩

采访· 王宇轩

图片· 李维纲、聂子翔、聂瑞华

视频导演· 陈加楠

视频、摄像、剪辑· ZQ Studio

音乐设计·左巧

翻译· 穆妮

设计·郑健男

鸣谢单位·中共和田市委宣传部、和田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洛浦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和田市玉龙喀什镇人民政府

和田市肖尔巴格乡人民政府、和田市纳尔巴格街道办事处

场地鸣谢·和田市纳克西湾地毯厂、和田市肖尔巴格乡农村万物收藏馆

洛浦县时代地毯厂、北京乾坤阁地毯艺术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芭莎男士 incentive-icons
芭莎男士
《芭莎男士》杂志
2854文章数 1718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