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再资助乌克兰,而是通过北约供应武器收钱。”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前说过类似的话,现在再说重述一次,这算是为美国对乌政策划出清晰的运作轨迹。当他反复强调“美国已支付3500亿美元”时,看似在抱怨付出的代价,实则揭开了一场精心布局的战略博弈——无论俄乌冲突走向何方,美国都已锁定自己的获利路径。
特朗普口中的3500亿美元,源于他对前任政府对乌武器援助的估值。而现在呢?从直接援助到“通过北约供应武器收钱”,美国的角色悄然转变:从输血者变为军火中间商,既规避了直接投入的财政压力,又能通过武器交易持续获利。当美国抽身时,资助乌克兰的重担自然落在了与冲突地理距离更近的欧洲国家身上。
![]()
欧洲的被动处境,恰是美国战略的重要支点。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对乌克兰的财政支持已成为常态,欧盟更是乌克兰最大的资金来源。但美国的算计不止于此:在能源领域,美国早已通过向欧洲出售液化天然气赚取巨额利润,冲突持续越久,欧洲对美国能源的依赖就越深,美国的能源收益便越稳定。这种“战场消耗欧洲、能源收割欧洲”的双重操作,让欧洲沦为冲突的实际买单者,而美国则坐收渔利。
比能源利益更具长远价值的,是乌克兰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被美国视为关键的50种矿物中,乌克兰拥有至少20种,其稀土、石油等资源早已成为美国的目标。从2025年2月特朗普提出“用矿产收回援助”,到5月美乌正式签署矿产协议,美国通过政治施压、技术封锁甚至威胁切断“星链”服务等手段,步步紧逼泽连斯基政府。即便泽连斯基曾因“缺乏安全保障”拒绝签约,最终仍在失去美国支持的风险下妥协,签署的协议不仅设立了美乌共享收益的重建基金,更让美国成为乌克兰矿产开发的主要受益者。
![]()
矿产协议的达成,让美国实现了“战和稳赢”的战略闭环。若战争持续,美国可通过北约持续兜售武器,同时借助矿产协议逐步掌控乌克兰资源开发权,无论矿产位于交战区还是非交战区,停火谈判时美国都拥有绝对的资源话语权;若战争停止,美国已通过协议锁定的矿产利益将立即落地,3500亿美元的对乌援助更可通过资源开发收益逐步回收。这种“进可赚武器钱、退可获矿产权”的布局,让美国彻底摆脱了战争风险,成为一个稳赢者。
反观乌克兰,早已沦为这场博弈的棋子。其财政部长曾公开表示,未来30年不打算偿还西方债务,而这些债务已接近乌克兰一年的GDP总量。失去美国直接援助后,乌克兰的军事和民生支出更显捉襟见肘,所谓“赢得战争”不过是难以实现的幻想。泽连斯基曾试图以“安全保障”换取谈判筹码,但在美国的利益算计面前,乌克兰的主权与安全早已被排在资源利益之后。
![]()
美国不再直接资助乌克兰,背后却是利益收割:将他国冲突转化为自身利益的来源,用盟友的代价换取自身的收益,以弱小国家的主权作为博弈的筹码。在这场俄乌棋局中,美国藏着是战是和都稳赢的战略。当然,这种高度功利化的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可能维护了美国的利益,但从长远看,却侵蚀了其作为盟友的信誉和领导地位的道德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