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历时近六年的“榆林地区史前至商代石城遗址专项考古调查”项目顺利结束田野工作,共发现史前至商代石城聚落遗址573座,取得了中国北方早期石城考古的重大突破。这一发现确立了榆林作为中国史前石城分布核心区的地位,为研究早期文明起源与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关键实证。
榆林面积广袤,地形复杂,这一区域史前及商代石城主要分布于河流交汇的夹角处。从2019年到2025年,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对榆林地区史前石城开展了专题调查。考古工作者依据既有水系分布图,对基岩暴露区域的河流交汇点逐一踏查,完成了标本采集和基础信息记录,随后对已发现的史前石城开展航拍测绘及相关信息采集,并进行资料整理与样品检测。
![]()
榆1号城顶部石堆
调查结果显示
榆林石城遗址数量远超周边省区
呈现出五级聚落层级
反映了当时高度分化的社会组织
第一层级为面积400万平方米以上的神木石峁遗址(超大型都邑);
第二层级(100万平方米-150万平方米)如佳县乔家寨、府谷寨山等,共9座;
第三层级(50万平方米-100万平方米)约29座;
第四、五层级(小于50万平方米)的小型石城达534座。
据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副研究员马明志介绍,榆林石城始建并沿用自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历时约1800年,分为四个阶段。
✿仰韶晚期(约公元前2800年-前2700年),石城开始出现,数量极少;
✿龙山早期(约公元前2700年-前2300年),石城数量达到顶峰,此时榆林与陕晋豫地区同时进入庙底沟二期文化阶段,但本地文化特征凸显,标志着河套地区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亚区;
✿龙山晚期(约公元前2300年-前1800年),出现石峁都邑,文化上属石峁文化等,并整合了河套地区
✿二里头晚期及商代,多数石城被朱开沟文化和李家崖文化沿用,至西周中晚期普遍废弃。同时,石城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变迁,从早期集中于榆林南部,转变为龙山晚期以东北部神木、府谷为核心,形成以石峁为顶点的格局。
![]()
神木石堡墕城址顶部
![]()
佳县18号城局部
这些史前石城聚落轮廓有单城圈、“并联式”多城圈、“串联式”多城圈和“套合式”多城圈等多种空间布局类型,且城墙圈外还分布着无防卫设施的居住区和墓地等功能区。石城发展经历了聚落规模由小型到大型、空间布局由简单到复杂、构筑技术由原始到成熟的变化历程,且层级分化特征逐步强化。
![]()
佳县18号城墙体局部
![]()
佳县17号城址墙体
![]()
佳县1号城址墙体
关于起源,研究团队认为,河套地区史前石城是在燕辽地区红山文化(盛行积石设施)西进的背景下产生的。此后,在距今约4100年-3800年间,以石峁文化为代表的黄土高原文化又反向东进,影响至燕辽地区,构成了长达数千年的文化互动大周期。
![]()
这是此次考古调查中发现的仰韶晚期陶器。
学术意义:

本次调查发现573座史前至商代石城遗址,为全面了解中国北方地带史前城址的起源、发展、传播、演变提供了全新的信息。以榆林为重心的河套地区,在仰韶文化早中期是各区系文化的边缘或附属地带,文化和社会进程长期落后于各文化中心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时期聚落骤增、石城群落突现、聚落层级分化显著、礼制要素高度聚合,已进入早期礼制社会,表明这里已经成为新的文化中心和文明高地。这种文化地位突变和社会进程突进,与燕辽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乃至南方地区对黄土高原的文化影响密切相关,是观察黄土高原文化地位兴衰周期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探索中原夏商文明的重要源头。此外,本次调查将为石峁遗址“申遗”和史前石城的保护利用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综合新华社、中国文物报、 西安日报、榆林传媒中心视频号
编辑 叶蕊 校对 拓智慧 责编 李治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