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孙钱钱(中国纱线网专家委员会)
细纱牵伸工艺设计是确保成纱质量稳定的关键步骤,涉及纤维特性、摇架状态、设备配置等多个因素的综合考虑。正确的工艺参数设置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1 细纱牵伸工艺设计
细纱牵伸工艺的配置,会直接影响成纱的质量指标,现以采用38mm纤维粘胶生产赛络紧密纺纱线进行分析。
1.1 粗纱定量及捻系数
在确定粗纱定量和捻系数时,要全面考虑细纱规格、粗纱牵伸性能及成纱质量要求等因素。以粘胶赛络紧密纺120S为例,建议偏低设置粗纱干定量,大约在2g/10m左右。
粗纱捻系数要结合细纱工艺配置,尤其是要考虑细纱摇架的加压性能及其稳定性。如果采用的是高性能新型弹簧摇架搭配6833B型上销,对纤维的控制能力较强,在罗拉直径为27×30.5×27mm的情况下,可以将粗纱捻系数设定在72-75。同时将上销前冲1.5mm,以获得更佳的成纱质量。但如果摇架状态一般,为避免牵伸力大于握持力,应适当降低粗纱捻系数,以避免出现牵伸不稳定而出硬头,造成细纱瞬时断头较多的情况,甚至导致络筒切疵频率增高,严重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
1.2 牵伸形式
(1)细纱牵伸形式分为V型牵伸和平面牵伸。牵伸形式不同,后皮辊直径配比、位置及后罗拉隔距设计也就不同。牵伸形式应根据所纺纤维的特性来决定,一般而言V型牵伸更适用于生产纯棉品种,而平面牵伸则更适合生产化纤品种。
(2)细纱上销也有普通上销(或加装压力棒隔距块)和加长上销之分,不同的上销位置不同,一般要求普通上销(6833系列)的上下钳口平齐或上销前冲1-1.5mm;而加长上销(6839系列)前冲2-3mm,但必须配套前罗拉中心距设计,否则会造成细纱瞬时断头多、成纱指标恶化,严重时络筒切疵大幅增加。
(3)细纱机的罗拉直径有不同的配置方式,如25×25×25mm、25×27×25mm、27×27×27mm、27×30.5×27mm等,罗拉直径不同对牵伸隔距、摇架压力的设置也有不同的要求,不能简单地依据中心距进行换算,否则就容易导致成纱质量恶化、断头率增高。
1.3 附加摩擦力界控制
在细纱生产过程中,附加摩擦力界的设置对成纱质量具有显著影响。一般情况下,在生产纯棉品种时,在后区加装后压力棒,或者在前区使用压力棒隔距块、加长上销可以加强对纤维的控制能力,有效改善成纱质量指标,但在生产纤维素纤维等化纤品种时效果相对不明显。
一般不建议同时在前区、后区增设附加摩擦力界,否则容易导致牵伸力过大,造成间断性硬头问题。
1.4 粗纱回潮率及细纱温湿度的控制
在粗纱捻系数一定的情况下,粗纱回潮率越高,细纱的牵伸力越大。生产粘胶品种时,建议将粗纱回潮率控制在9.0-9.5%范围内,以利于细纱顺利牵伸。否则,当细纱牵伸系统的牵伸能力达到临界点时,会导致出现大面积间断性吐硬头现象,成纱CVb增高。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引起细纱牵伸皮辊起槽、啃伤、磨烂等异常现象。
如在生产赛络紧密纺粘胶40支时,发现车间中间机台存在单台两侧须条不聚集的问题,成纱质量指标不合格,络筒机全部踢纱,无法正常开车。现场采取逐锭校正摇架压力、更换新皮辊、更换新网格圈等措施均没有效果。进一步检查设备运转状态、摇架压力、工艺上机、负压值、专件器材等也未能解决问题,而相邻机台却没有异常。经过现场反复观察,最终发现该机台上部空调口全部关闭,导致相对湿度偏低,将空调口恢复并运行30分钟后,该机台的网格圈集聚区须条恢复正常,测试成纱指标也回归正常。
2 细纱断头分析
2.1 细纱开车断头原因
(1)钢领板起始位置不合理。
(2)钢丝圈太轻,气圈打隔纱板、8字形气圈、相邻气圈纠结一起;钢丝圈太重,气圈磨管头拉断。
(3)清洁器隔距不当,钢丝圈选型不当,清洁器碰钢丝圈或钢丝圈挂花。
(4)停车时间不当,尾纱太长或太短;太长,纱线上会出现小辫子,造成开车断头;太短,在钢领板下降的过程中会出现拉断头现象。
(5)落纱停车位置不对,开车时钢领板不能拉直气圈上的小辫子而造成断头。
(6)车头各部位的齿轮(尤其是传动前罗拉的相关齿轮)啮合不当,齿轮啮合过松,车头同步带过松或磨损,当机台启动时,各齿轮之间冲击、振动较大,并产生不同程度的传动时间差,造成传动不同步而断头。
(7)开车的起始速度太低,气圈甩不开;速度太高直接将纱线拉断。
(8)钢领板位置太低,尾纱缠在锭子上。
(9)落纱工没有压空管,启动时造成筒管与锭子转动不同步而造成断头增多。
(10)细纱的捻度太大,停车时纱线上产生小辫子而造成开车断头。
(11)落纱操作不当,插管后压纱留头太长,开车后纱头与正常气圈绞在一起而打断头(一般不多)。
2.2 三自动与成形凸轮对断头的影响
(1)当停车位置处于成形凸轮大半径上时,机台启动时钢领板向上运动,纱线张力越来越大,开车断头多。
(2)当停车位置处于成形凸轮小半径时,机台启动时钢领板向下运动,纱线张力越来越小,有利于减少开车断头。
(3)在钢领板向上运行时,如果换向点高度不足,落纱关车后纱条虽套在钢丝圈内,但其张力要比纺纱时小得多,且由于细纱机关车后的惯性,造成纱条松弛并稍有卷曲状态,再开车时由于钢领板换向点高度不足,一旦钢领板下降,纱条来不及伸直就产生脱圈或堵塞钢丝圈而造成断头。将成形凸轮升降比由1/3的改为1/2的以后断头明显减少。
2.3 解决开车断头的措施
(1)调整纺纱起始位置,一般起始时叶子板距离细纱管顶端距离为2.5-3cm。
(2)观察小纱时气圈状态,如果气圈明显膨大撞隔纱板,可将钢丝圈加重一号;太重时减轻一号。
(3)合理校正钢丝圈清洁器与钢领的隔距。在任何情况下,钢丝圈都不能与钢丝圈清洁器碰触,否则会损毁钢领和钢丝圈,并造成断头,但钢丝圈清洁器必须保证能够对钢丝圈具有清洁作用。钢丝圈与钢丝圈清洁器的隔距与钢丝圈外形、型号、重量有关。一般钢丝圈越重隔距要越大,一般在1.5-3mm之间。
(4)合理调整尾纱长度,一般要求缠到纱管底部3-5圈。尾纱太短开车后不能缠住细纱管,纱线会从钢丝圈中脱出而造成断头。
(5)合理调整三自动,将停车位置调整到成形凸轮小半径的中间位置,此时启动机台开车断头会较少。卷绕半径越小,作用于纱线上的张力就越小。
(6)检查传动前罗拉的齿轮啮合状态及磨损情况,防止开车时出细节而造成断头。齿轮咬合要求:直齿2:8;斜齿1:9。
(7)合理选择细纱锭速,优化锭速曲线。对加装了变频器的细纱机,如果启动速度过慢,开车时气圈无法满足正常的形态要求,应调整加速时间。
(8)调整钢领板落纱停车位置,防止停车位置过低而造成纱尾缠锭子。
(9)落纱工开车前要做理头压管工作。
(10)结合成纱质量要求适当降低纱线捻度。
3 解决细纱断头的实践案例
3.1 罗拉隔距设计不当
某公司使用BS516细纱机生产粘胶赛紧60支品种时,初始配置的工艺参数为:粗纱捻系数70、回潮率10.5%,细纱罗拉表面距18×42mm、6839B加宽上销前冲2.5mm(2.0单面隔距块),气动摇架,实测压力220±5cN、后牵伸1.17倍。试纺成纱质量指标很好,开车3台未发现明显异常,但实际上机开车20台,运行一周后发现细纱间断性出硬头、皮辊勒伤较多,锭差特别大,现场连续观察发现间断性出硬头锭位不固定。反复对上销位置、摇架压力进行调整无明显效果。
经过多次现场调试和优化,我们针对细纱BS516的纺粘胶赛紧60支进行了以下改进措施:
(1)将罗拉表面距从原来的18×42mm调整为19×48mm。
(2)将粗纱回潮率从原来的10.5%降低至9.0%。
(3)将粗纱捻系数从原来的70增加到73。
(4)将上销前冲从原来的2.5mm调整为2mm。
通过以上改进措施,成纱指标明显改善,间断性出硬头问题降低了90%,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2 罗拉扭震及粗纱后牵伸区跑偏
某公司采用JWF1566细纱机(气动摇架、V型牵伸)生产莱赛尔赛络紧密纺60支,罗拉直径为27×30.5×27mm,罗拉隔距设定为19×45mm,后牵伸为1.21,并配备加宽上销,粗纱定量为4g/10m。
车尾处的条干值与车头相差1%,-30%、-40%、-50%细节增长30-50%,断头增多。现场检查发现细纱龙筋和机面出现严重变形现象,差值最大达到15mm;手感机台尾部后罗拉扭震明显;摇架测试压力正常,但开车后压力不稳定。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重新校正龙筋和机面。
(2)将后牵伸调整为1.07。
(3)将后罗拉隔距改为48mm。
(4)更换气动摇架气囊,并对气动摇架顶针进行检查,更换不合格的顶针。
调整后连续跟踪观察,罗拉扭震现象彻底消除,头中尾成纱指标差异消失。
4 经验与体会
4.1 细纱工艺的设计
设计细纱牵伸工艺,要系统考虑所纺纤维的特性、牵伸形式、粗纱定量及捻系数、细纱相对湿度、设备状态等因素,并兼顾前后流程。细纱牵伸工艺设计必须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保证生产的稳定性。
(2)在保证生产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物理指标攻关,达到客户要求或内控要求。
(3)细纱锭间、台间的CVb%≤2.5,以满足织造质量要求。
(4)降低劣锭数量,降低络筒万米切疵率,减少偶发性纱疵。
(5)降低瞬时断头率和千锭时断头率。
(6)提高实际生产效率,提升加权平均锭速(并非最高车速越高产量就越高)。
4.2 降低细纱断头率
降低细纱断头率需要从设备的基础状态进行现场分析,必须综合考虑所纺品种、纤维特性、相对湿度以及是否使用夹纱器龙牙等各方面的因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可以解决某台车断头问题的措施,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机台。
(2)细纱的短车和长车,降低断头的措施不尽相同。
(3)采用电子牵伸和电子卷绕的长车,与普通长车降低断头的措施也不同。
(4)卷绕工艺设计对管纱容量和络筒是否退绕脱圈有显著影响,要根据络筒是纱库式还是托盘式分别进行卷绕螺距设计。只有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解决出现的任何问题。
5 结语
细纱牵伸工艺的成功设计与优化,不仅依赖于对纤维特性的深刻理解,还要充分考虑设备性能、工艺参数的相互作用。通过持续监测与适时调整,确保纺纱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是提升纺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编辑:纺织大学堂
纺织大学堂对本平台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如需转载请留言。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