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4日,刚刚上任的韩国新总统李在明,站在就职典礼的讲台上,向全世界扔出了一句分量十足的话。他说,放眼全球,韩国的军事实力能排在第五。这番表态,很明显就是向全世界阐述一个事实,能够打败韩国的国家只有四个。
那么,他到底是通过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韩国的真实实力又究竟如何?
![]()
韩国第五的评判标准
要理解韩国军力排名的由来,首先得搞清楚全球火力指数的评估体系。这一指数每年对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力量进行评估,核心考量维度包括现役军人数量、后备役规模、武器装备存量、国防工业产能、后勤保障能力以及经济对军事的支撑力等50多项指标。
与其他军事排名最大的不同是,该指数对核武器的权重极低,仅将其视为战略威慑符号,不纳入常规战力的核心评估范畴,这一规则为没有核武器的韩国创造了排名优势。
![]()
2025年的排名榜单上,美国以全面领先的军事部署和装备水平稳居第一,俄罗斯凭借庞大的陆军规模和战略武器库位列第二,中国以充足的兵力储备和自主化国防工业体系排名第三,印度则依靠人口基数带来的兵源潜力和持续增长的国防投入占据第四。韩国能超越英国、法国等传统军事强国排到第五,关键就在于常规军力的规模优势和装备现代化程度。
不少人对英、法排名落后表示疑惑,毕竟这两个国家都是核大国且拥有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但从常规军力数据来看,差距确实存在。英国现役军人约18万,法国约26万,而韩国现役军人数量达到50万,是英国的近三倍。
![]()
陆军装备方面,韩国拥有超过2000辆主战坦克,其中K2“黑豹”主战坦克具备自主研发的火控系统和防护装甲,性能对标德国豹2坦克,而英国现役坦克仅227辆,法国也只有406辆;空军领域,韩国已列装40架F-35隐形战斗机,另有自主研发的KF-21战斗机处于量产阶段,而英国现役F-35数量为24架,法国主力战机仍是阵风非隐形机型。
韩国常规军力
韩国军力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兵源储备和国防工业自主化两大方面。作为全球少数实行全民兵役制的国家之一,韩国规定20至30岁男性必须服兵役,期限为18至21个月,这一制度确保了充足的兵源供给。
![]()
显示,韩国除50万现役军人外,还有310万预备役人员和450万可动员的民间防卫力量,后备役人员每年需参加定期军事训练,保持作战能力。这种“全民皆兵”的模式,让韩国在战时可快速组建百万规模的作战部队。
国防工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是韩国军力的另一大支柱。上世纪90年代起,韩国开启国防工业本土化进程,如今已形成涵盖陆军装备、海军舰艇、空军战机的完整研发体系。陆军的K2主战坦克、K9自行榴弹炮均实现100%国产化,其中K9榴弹炮已出口至波兰、土耳其等13个国家,累计销量超过1700门,成为全球最畅销的自行榴弹炮之一。
![]()
海军拥有3艘“世宗大王”级宙斯盾驱逐舰,具备反导、反潜和对舰作战的综合能力,另有18艘常规潜艇,其中“岛山安昌浩”级潜艇可搭载潜射巡航导弹;空军自主研发的KF-21战斗机,虽不具备完全隐形能力,但航电系统和武器挂载能力已达到四代半战机水平,成本仅为F-35的60%。
经济对军事的支撑力度同样不可忽视。韩国2024年国防预算达476亿美元,2025年计划提升至500亿美元,占GDP的2.6%,李在明政府还承诺2026年将国防预算再增长8.2%,重点投入到隐形战机量产、航母研发和导弹防御系统升级等领域。充足的资金投入,让韩国得以维持庞大的军力规模,同时保障国防工业的持续创新。
![]()
排名背后的外交困局
李在明在就职演讲中高调强调军力排名,并非单纯的炫耀,而是有着明确的政治考量。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朝鲜拥有核武器和弹道导弹技术,韩国将其视为主要安全威胁。前任总统尹锡悦推行亲美日的外交政策,导致朝韩关系陷入冰点,边境摩擦事件频发。李在明上台后,希望以“实力威慑”为基础重启朝韩对话,同时通过展示军力提升国内民众信心,稳固执政根基。
然而,军力排名带来的底气,很快遭遇现实外交的考验。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核心盟友,韩国在安全上高度依赖美国驻军,目前仍有2.8万美军驻扎在韩国境内,韩国军队的战时指挥权尚未完全收回。这种特殊关系让韩国在经济上不得不向美国妥协。
![]()
2025年7月,美韩达成一项贸易与安全捆绑协议,韩国承诺在未来10年内向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其中2000亿美元为现金分期投入,1500亿美元用于在美国建设造船厂、半导体工厂等基础设施,以此换取美国的关税减免和安全保障承诺。
这一协议引发韩国国内广泛担忧,不少媒体将其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提并论。当年韩国因外汇储备枯竭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援助,被迫进行经济改革,导致大量企业倒闭,民众生活水平下降。此次对美大规模投资,被质疑为“用经济利益换取安全庇护”,LS集团等韩国大企业已开始落实投资,其中LS集团率先投入30亿美元升级美国电网,其他企业也陆续跟进在美建厂。
![]()
与美国的紧密捆绑,又让韩国与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关系出现裂痕。2025年10月1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禁令,针对韩国韩华海洋公司的五家美国子公司实施贸易限制,原因是这些子公司参与了美国对中国造船业的技术调查,违反了公平贸易原则。
禁令生效后,中国企业和个人不得与这五家公司开展业务,直接切断了其在华供应链。受此影响,韩华海洋股价单日下跌8%,相关产业链企业订单量锐减。
![]()
中国市场对韩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4年,中韩贸易额达2030亿美元,中国连续18年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韩国半导体企业三星、SK海力士在华销售额占其全球总销售额的40%以上,汽车零部件、显示器等产业也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和原材料供应。
禁令引发的连锁反应,让韩国企业面临订单流失和工厂停工的风险,失业率出现上升苗头。为缓解危机,李在明政府不得不主动寻求对话,2025年8月25日,李在明与中方高层通话,11月1日APEC峰会期间再次会晤,既希望中方放宽贸易限制,也寻求在朝韩问题上获得中方支持。
![]()
军力与国运
从历史维度看,韩国军力的崛起有着清晰的发展轨迹。朝鲜战争结束后,韩国在美国的援助下重建军队,初期装备和训练完全依赖美国。上世纪70年代,韩国提出“国防自主化”战略,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建立起自主国防工业体系。如今,韩国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武器出口国,2024年武器出口额达180亿美元,除K9榴弹炮外,护卫舰、教练机等装备也远销多个国家。
与朝鲜的军力对比中,韩国的常规战力优势明显。全球火力指数排名中,朝鲜位列第28位,虽拥有130万现役军人,规模远超韩国,但装备现代化程度差距悬殊。
![]()
朝鲜主战坦克多为上世纪60年代的T-62改进型,空军主力战机仍是米格-29的早期型号,且缺乏自主研发先进武器的能力,大部分装备依赖进口或仿制。韩国在空军和海军领域更是形成碾压优势,其海军舰艇总吨位是朝鲜的5倍,空军先进战机数量是朝鲜的8倍。
但这种优势并未转化为战略主动权,反而让韩国陷入“安全依赖”的困境。对美国的军事依赖,使其在外交决策中难以完全自主;与中国的经济捆绑,又让其在中美竞争中左右为难。李在明政府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既加强与美国的安全合作,又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冲突,在台海、南海等问题上保持中立立场,但这种平衡术在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背景下,难度越来越大。
![]()
韩国军力排名第五的背后,是一个国家在安全威胁与发展需求之间的艰难抉择。强大的常规军力确实为韩国提供了谈判筹码,但真正决定国运的,仍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找准定位,实现安全与发展的统筹兼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