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个别公职人员因涉及违规接受宴请或收受礼品而受到处理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反思原因时,一些人常常以“盛情难却”作为解释,将个人行为归因于对方的客气与热情,仿佛自己只是出于情面、不得已而为之。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实际上反映出部分人在原则意识和纪律观念上的淡化。那么,“盛情”是否真的那么难以拒绝?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辨别这所谓的“盛情”究竟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情谊,还是隐藏着其他动机的刻意为之。
“盛情难却”的本义,是指基于真挚情感的款待或赠予。在现实生活中,亲友、故交之间确实存在不涉及利益输送、没有特定目的的情谊往来。这种情谊往往源于长期的交往和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朴素情感的体现,既无意寻求权力上的回报,也不会刻意触碰纪律底线。即便如此,作为公职人员,面对这样的真诚情谊,也应当把握好交往的尺度。再纯粹的情谊,也不能成为放松自我要求、逾越行为边界的理由。要防止正常的人情往来变味,更不可在“情面”的包裹下,做出可能影响公正履职的行为,这是保持个人廉洁的基本底线。
然而,现实中更值得警惕的,是那些披着情谊外衣、实则带有利益目的的所谓“盛情”。一些人正是看中公职人员所掌握的资源或影响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接触,以“朋友”之名行拉拢之实。他们往往通过看似平常的饭局、礼品等方式逐步靠近,其背后隐藏的是明确的利益诉求和长期打算。这种“盛情”表面温情脉脉,实则是经过包装的有所企图,其本质并非真诚的情谊,而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接近。
面对不同性质的“盛情”,公职人员需要具备清晰的辨别能力,这是保持清醒、守住底线的重要素养。这种能力来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源于对纪律规矩的深刻理解,也来源于对手中权力的正确认识。必须时刻意识到,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绝不能异化为个人谋利的工具。对于那些裹挟着利益目的的“盛情”,必须保持警觉,态度明确地予以拒绝,不能有丝毫含糊和侥幸。要守住第一道关口,做到不越界、不放松,防止在温情攻势下逐步失守。
在如何对待人情往来方面,历史上和现实中不少优秀的代表人物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他们既讲情义、又有原则,既尊重人际交往的常情,也坚守廉洁自律的底线。例如,周恩来同志一生严于律己,始终谦虚谨慎,曾立下严格的家规,对送礼请托一概婉拒,其风范令人敬仰。焦裕禄同志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保持朴素作风,对群众满怀热忱,但对可能影响公正履职的好处从不沾染,展现了高尚的个人情操。他们之所以能做到既重情义又不失原则,根本在于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盛情”是真诚还是别有意图,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判断力和定力;“难却”与否,归根结底取决于自身是否立得稳、守得住。每一位公职人员都应当经常反躬自省,不断强化纪律意识,提高辨别能力,在面对各种人情往来时始终保持清醒,守住行为底线。只有如此,才能不负职责使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本色,真正做到不为小利所动、不为表象所惑,在履职路上走得更加稳健、踏实。(张均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