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来,昭通市大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9个万人易地搬迁安置区为抓手,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契机,推动10万易地搬迁劳动力实现从“安居”到“乐业”、由“农民”变“技工”。
精准对接,有序引导外出务工一批。昭通立足东西部劳务协作优势,深化与上海、广东深圳、浙江等地劳务协作,构建“台账摸排+岗位对接+专场招聘+点对点输送”全链条服务体系,让外出务工成为产业工人培育的“主渠道”。每年春节前后返乡关键节点,全市9个万人易地搬迁安置区同步开展“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就业意愿摸排,建立“劳动力台账+返乡清单+就业意向清单”数据库,精准匹配用工需求。2025年,带动7.07万易地搬迁群众外出 就业,让外出务工人员在发达地区产业岗位中淬炼成长为技术骨干。
靶向培训,技能提升就业一批。昭通紧扣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导向,创新“订单式培训+特色化课程+考证与就业衔接”模式,推动易地搬迁劳动力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2025年,整合人社、工会、企业等多方资源,建立“企业订单、部门买单、机构培训”协作机制,聚焦电工、挖掘机操作等热门工种,开展培训4453人次。各地结合实际开设特色课程,靖安安置区开展网络创业(直播版)培训,23名学员通过培训掌握新型就业技能;永善县创新开设网络创业、玩具加工等特色培训班,邀请企业骨干现场授课。支持“家门口的务工车间”组建职工培训中心28个(2025年新增2个),开展职业技能专项培训。通过精准培训,一批搬迁群众成长为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为本地产业发展注入专业力量。
多点布局,“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吸纳一批。针对易地搬迁安置区留守妇女、大龄劳动力等群体的就业难题,昭通以“党建引领+资产盘活+灵活用工”为路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建设,通过“精准招商”盘活闲置资产、闲置厂房,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招引纺织服装、五金、电子元器件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探索“园区+工坊”发展模式,将岗位送到村组、送到家门口;推广“就业帮扶车间+平台(人力资源公司)+专员+劳动力”用工服务保障机制,全力促进“家门口的务工车间”扩容增量。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认定68个“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吸纳1975人就业。如今,遍布安置区的务工车间不仅解决了就近就业问题,更让留守劳动力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民生愿景。
优化服务,创业扶持带动一批。昭通以“政策扶持+创业孵化+全程服务”为支撑,通过落实创业贷款扶持、开发“创业贷”等金融产品,以及打造乡村返乡创业园等举措,全方位促进就业创业,激发搬迁群众创业热情,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靖安安置区已建成5个综合商业街区和3个自主创业基地,提供创业摊位452个,解决就业1500余人。2025年,永善县红光新区易地搬迁安置区为46户搬迁户发放“昭通创业贷”专项贷款1280万元,扶持搬迁群众创办服装加工、食品零售等小微企业23家,带动94人实现就业。
来源/昭通新闻网 记者 王明贵
终审/保进 编审/刘玉 校对/何淑倩格 编辑/马思
投稿/ ztsxwzx@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