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南宋名医朱丹溪,一生精研医道。
一日,一位耗尽千金调养却依旧体虚的员外求医,朱丹溪为其诊脉后却笑言:"气血两虚不在补,滋养反伤根本。"
这番话引来众人不解,他随后传授的这个秘方,让在场的医者无不震惊。
钱塘江畔,一座雅致的庭院掩映在绿树丛中。院内山石错落,翠竹成林,一汪清池映照着远处的宝石山,处处透着文人雅致。这就是声名远播的"丹溪堂",每日前来求医问诊的人群,从天明排到日暮。堂主朱丹溪不仅医术精湛,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医。
这一日,东方未明,晨露沾湿了庭院的青石板。江南二月,草木初荣,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梅香。朱丹溪已在书斋中研读医书,这是他数十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
"先生,外面来了一位贵客。"小童轻声禀报,"是温州沈员外,带着一大队人马,说是专程来求医的。"
![]()
朱丹溪搁下手中的《素问》,整理了一下衣冠。这位沈员外的名声他也略有耳闻,在浙南经营盐铁生意,家财万贯,但近来听说身染重疾,连家业都难以打理。
不多时,一位面容憔悴、神情萎靡的中年人缓步而入。这便是名震浙南的沈员外,但此刻的他已经没有了往日富商的气派,整个人像是被抽去了精气神,走几步就要停下喘息。
"久仰朱先生大名!"沈员外强撑着行礼,"小人这病已困扰三年,走遍大江南北,求医问药无数,却始终不见起色。今日特来求教,还望先生垂怜!"
朱丹溪示意沈员外就座,开始为他诊脉。堂内还站着几位本地医者,都是常来请教的。有开设医馆的郎中,也有游方的医者,还有几位年轻的学医之人。
"沈员外这些年,都请过哪些名医?用过什么方子?"朱丹溪边诊脉边问道。他发现沈员外的脉象虚浮不实,时断时续,显然是久病失调所致。
沈员外叹了口气,从随从手中接过一个檀木匣子:"这些都是各处名医所开的方子。小人虽家资殷实,但这病实在难熬。最名贵的人参,最上等的鹿茸,各种补药都试过了。光是云南的天麻,就用了十几斤。"
朱丹溪仔细翻看方子,不时点头。此时,又有几位求医者走进堂内,见到沈员外在此,纷纷上前问候。有熟识的,便说起各自的病情。原来他们中也有不少人受困于相似的症状。
"说来惭愧,"沈员外继续道,"刚开始服药时还觉得有些好转,但没过多久就又觉得虚弱。这些年光是药材,就花去了三万两银子。那些生意也无心打理,只得交给管事经营。可这身子却是一天不如一天,连简单的散步都觉得吃力。"
一位面带沧桑的老医者接话道:"沈老爷这情况,老朽也见过不少。近年来这样的病症越来越多,可用尽补药,却总是收效甚微。"
朱丹溪放下方子,沉声问道:"除了服药,平日里可有其他调养?"
沈员外愣了一下:"商贾之家,哪有闲暇?从前是早出晚归经营生意,如今病后,更是终日卧床。上个月想去湖边走走,才走了几步就头晕目眩,只得作罢。"
"那可有习练导引、活动筋骨?"
![]()
"哪里还敢乱动?大夫都说要静养,说我这身子亏空严重,禁不得劳累。这两年基本就是躺在床上调养,连院子都很少去。"
"饮食起居如何?"
"也是按医嘱,专吃补品。每日人参灵芝不断,鹿茸海参轮换。府上专门请了一位善制补膳的厨子,就连一碗燕窝都要炖上大半日。"
朱丹溪闻言,缓步走到院中一株古槐前。这株槐树已有两百年树龄,枝繁叶茂,树干苍劲有力,在春风中摇曳生姿。
"诸位且看这株古槐。"朱丹溪指着槐树道,"它为何能挺立两百年,四季常青?我祖父在时,它就是这般模样。这些年虽未见它长多少,但你们看它的枝干,何等雄健,生机何等蓬勃。"
在场众人面露不解,不明白朱丹溪为何突然谈起这株槐树。
朱丹溪续道:"这槐树看似平常,实则蕴含天地至理。它不需人日日照料,却能生机盎然。为何?因为它得天地之道。我观此槐,根深叶茂,正是因为得其本源。"
![]()
这时,一位同样面色蜡黄的盐商出声道:"先生,在下也是气血两虚,寻医问药三载,却越补越虚。莫非沈员外这病中真有什么道理?"
另一位老医者也道:"确实,现在的人大多虚症缠身,可补药用尽,却总是事倍功半。还请先生指点。"
朱丹溪环视众人,神色凝重:"诸位可知,为何现在的人越补越虚?"他目光如炬,"今日我要说一个真相:气血两虚的根本,并非单纯亏虚,而是'失其本源'。我有一方,不用参芪,不用当归,却能让气血自生,祛百病而不伤正。"
话音刚落,在场的医者和病人都屏气凝神。这个能让千金富商都束手无策的顽疾,究竟要如何治疗?朱丹溪即将揭示的养生秘方,又蕴含着怎样的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