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5岁的张幼仪穿上大红嫁衣,嫁给了19岁的徐志摩,这桩婚事在当时被传为美谈,徐家经商家境殷实,张家是书香门第,妥妥的门当户对。
可谁能想到,这场外人眼中的天作之合,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灵魂错位的悲剧,包办婚姻在民国初年不算新鲜事,就连鲁迅、胡适这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也没能逃过父母之命的安排。
![]()
但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抵触,来得格外直白,据说他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只瞥了一眼就丢在一边,冷冷丢下一句“真是个土气女人”。
在他眼里,这个即将成为自己妻子的姑娘,不过是父母强加的枷锁,是阻碍他追求自由与浪漫的绊脚石,反观张幼仪,她对这场婚姻满是期待。
![]()
她早就听说过徐志摩的才华,心里藏着少女对才子的仰慕,为了当好“徐太太”,她主动退学,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和未来,一门心思学着侍奉公婆、操持家务。
那个年代的传统女性,大多把婚姻当成人生的全部,张幼仪也不例外,她以为只要自己足够温顺、足够付出,总能焐热丈夫的心,可她不知道,有些鸿沟,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跨越。
无爱却同房民国婚姻里最荒诞的相处模式
![]()
婚后的日子,说起来挺讽刺,徐志摩对张幼仪始终冷淡疏离,白天两人形同陌路,话都没几句,可到了晚上,他却从未停止履行丈夫的“义务”,夜夜与她同房。
搞不清徐志摩当时咋想的,一边嫌弃人家土气,不愿多交流一句,一边又要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后来我才慢慢明白,这背后其实是旧时代文人的普遍矛盾。
![]()
徐志摩心里满是个性解放的念头,想摆脱封建家庭的束缚,但他又逃不开传统观念的压力,“传宗接代”是他必须承担的责任。
所以他把张幼仪当成了完成任务的工具,只需要她履行生育义务,却不愿给予半点情感回应,张幼仪就在这种荒诞的关系里苦苦挣扎,她曾以为,身体的亲密总能换来一丝温情。
![]()
可日复一日的冷漠,让她逐渐陷入自我怀疑,她做得再好,再小心翼翼,徐志摩也从未正眼看过她,她的存在,仿佛只是为了满足徐家的期待,而非被丈夫真正珍惜。
如此看来,这种“有夫妻之实,无夫妻之情”的相处,比单纯的冷漠更伤人。
被弃异国他乡张幼仪活成自己的光
![]()
1920年,张幼仪再次怀孕,她本以为孩子的到来能改变现状,唤起徐志摩的责任感,可没想到,徐志摩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直言“你怎么未经同意就怀孕”,还逼着她打掉孩子。
要知道,当时的医疗条件极差,人工流产风险极高,弄不好就会一尸两命,可徐志摩根本不在乎这些,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摆脱这个“累赘”,好专心追求林徽因。
![]()
看到这里真的挺让人寒心,就算没有爱情,怎么能对孩子和妻子的生命如此漠视,张幼仪这才彻底醒悟,自己在这段婚姻里从未被当作“人”看待。
无奈之下,她在被徐志摩抛弃后,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生下了第二个儿子,本来想就此消沉下去,但在哥哥的鼓励下,她决定重新活一次。
![]()
她在德国学习德语,接受西式教育,一点点找回丢失的自我,回国后,张幼仪彻底摆脱了“徐太太”的标签。
她投身商界,凭借自己的能力当上了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副总裁,还创办了云裳时装公司,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独立女性。
![]()
而徐志摩呢,他终于追求到了自己想要的“自由”,先后与林徽因、陆小曼纠缠,可这些感情终究没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幸福。
1931年,他因飞机失事离世,短暂的一生都在情感的漩涡里打转,我本来想把徐志摩批得一无是处,但后来发现他也是时代的牺牲品之一。
![]()
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很多文人都在传统义务和个性解放之间摇摆,只是徐志摩的选择格外自私罢了,而张幼仪的可贵之处,在于她没有在无爱的婚姻里沉沦,而是把苦难变成了成长的养分。
这段婚姻悲剧,说到底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两个人价值观的必然冲突,徐志摩追求精神自由,却忘了责任二字,张幼仪起初渴望情感归属,最终明白靠人不如靠己。
![]()
毫无疑问,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无法长久,而没有尊严的关系,更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张幼仪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女性的力量都不可小觑。
就算被命运抛弃,就算遭遇不公,只要不放弃自我,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而徐志摩的经历也提醒我们,自由从来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真正的浪漫,应该建立在尊重与担当的基础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