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那天下午我还在心里盘算着晚上的行程,没想到一件小事,把人在车站的脆弱感放大了好几倍。2025年11月7日,杭州东站。大约下午3点左右,人来人往。陈先生(化姓)刚下火车,手里拎着不重的行李,走向一部位于东站二层的电梯/自动扶梯——素材里对“电梯”“自动扶梯”的称呼不太一致,有待官方确认是哪一种设施,我在下面会把这一点再次提请有关部门说明。
他刚踏上台阶。身后传来“咔嗒”一声。回头一看,有人举着一根约50厘米的铁钩,正钩着电梯缝隙里的一个塑料瓶。那根铁钩意外卡住了运行部件。轿厢报警,瞬间停下。陈先生描述,电梯有轻微晃动,紧急照明亮起,轿厢里除了他,还有一位带孩子的母亲和孩子。孩子吓哭了。母亲不断拍门,又不断念叨“怎么没人来救我们”。
按下求救按钮是人们本能的第一反应。陈先生也是。他反复按下了轿厢内的红色“紧急呼叫”按钮。按钮响应有电流声,随之却是一片沉默。整整四十分钟,反复按、反复等待,始终没有任何语音回应、没见人影。呼喊也没用,车站外的噪音把里面的声音吞没了。
等到无奈,他在轿厢角落看到一张黄色的维保信息卡,上面有维保单位名称和联系电话。陈先生立刻拨通了那个电话。电话那头的维保人员说“会马上派附近的维修人员过来救援,请待在轿厢内不要随意扒门”。陈先生挂断电话,告诉了同行的两人。大约十五分钟后,外面传来工具声,一名穿蓝色工服的维修人员出现,几分钟后门被打开。新鲜空气涌进来,孩子扑进母亲怀里,大家一起松了一口气。
![]()
按下求救按钮40分钟、紧接着靠维保电话被救出,这一过程里最让人愤怒的部分,是维保人员的一句原话:“杭州东站负责电梯监控的中心长期没人值守,我们多次反映过,但被敷衍。” 维修人员还透露,东站部分电梯管理混乱,名义上有监控中心和值班编制,实际上岗位长期处于“有人名额却无人值班”的状态。关于车站监控中心是否真的长期无人值守、监管单位是否知情、相关岗位如何设置、责任如何划分——暂无官方回应,有待有关部门公开说明并提供核查结果。
这件事戳到了两层痛点。第一,特种设备应急保障体系的实效性问题。电梯、电扶梯是高频使用的公共设施,遇险时乘客的第一期待是“有呼有应”。当应急呼叫成了装饰牌,风险不是抽象的事故统计,而是活生生的人被困时的恐慌与无助。第二,交通枢纽的管理责任问题。大车站牵扯车站方、物业、维保公司、市场监管、特种设备监督等多个主体。谁该24小时盯着报警?值守不到位会不会被问责?这些都需要明确。
我不是想吵翻天。我是想问:车站的紧急呼叫系统名为“24小时值守”,但实际运行上出现这么大的断层,是制度设计缺陷、人员配备不足、还是监管失灵?那位维修人员说维保方曾多次提醒车站方,且维保也并非第一责任主体——这说明责任边界不清,会把乘客的安全推来推去。
![]()
我也不是只会发火。可以做的事不少。对公众,我有几点建议和呼吁:一是相关监管部门和杭州东站要尽快公开事件调查结果,尤其是电梯/自动扶梯的具体类型、报警链路、监控中心值班记录、是否有上报等证据。二是要求车站明确应急值守责任,把报警直连到能马上响应的岗位,并实行可查的值班台账与责任追究。三是建议所有车站在轿厢或扶梯旁显著位置标注多条有效救援途径,且维保卡上的电话应为必通号码,定期演练。四是把乘客呼救无应答的案例纳入监管投诉与考核指标,真正把“安全”二字落到实处。
有两点我得强调:一是素材里对设施叫法不一,官方应尽快澄清并公布完整监控、值守记录;二是目前没有看到车站或监管方的正式回应,这是公众最想看到的:公开、透明、负责任。
我也想听听你们的声音。你曾在公共场所遭遇类似求救无人回应的经历吗?碰到紧急情况你会先按呼叫还是先找维保卡?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经历和建议。你觉得谁该为这次事件负责?需要怎样的处罚和制度调整,才能避免下一次“惊魂”再次发生?留言我们一起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