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放弃大医院去社区诊所,遇到前女友和她的私立医院老板丈夫炫耀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去社区诊所?那不就是给大爷大妈量血压吗,太屈才了。"

前女友的丈夫赵建国举着酒杯,笑容里满是同情和优越,"要不来我医院吧,年薪八十万,副院长。"

同学聚会上,所有人都在看我的笑话。

我是市一院心内科的主治医师林远,却为了一个国家级医改试点项目,放弃三甲医院,去了破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妻子为学费哭泣,父母觉得我丢人,患者说我是"被淘汰的医生",同事背后嘲笑我"混不下去"。

更可怕的是,项目数据难看,领导逼我造假,不配合就滚蛋。

就在我被逼到绝境,项目即将黄掉时,一个深夜的急救电话改变了一切。



01

2025年10月,林远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从卫健委主任手中接过"全国医改突出贡献奖"的奖牌。

台下,他看到了前女友苏婉,还有她的丈夫赵建国。

闪光灯亮起的瞬间,林远的思绪回到了五年前那个改变命运的夜晚。

那是医学院十周年同学聚会。

林远作为云栖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的主治医师参加了聚会,本以为三甲医院的工作足够体面,却没想到在这场聚会上被现实狠狠打脸。

前女友苏婉挽着丈夫赵建国高调出场,一身名牌,光彩照人。

赵建国是赵氏医疗集团的老板,同学们纷纷恭维他的私立医院年营收破亿,第三家分院即将开业。

赵建国举着酒杯走到林远面前:"林医生啊,听说你在市一院心内科?那地方竞争激烈啊,主治医师想升副主任,得熬多少年?"

苏婉"关心"地问:"你今年35了吧?升职压力大不大?"

还没等林远回答,赵建国就拍拍他的肩膀:"要不来我医院吧,给你科室主任,年薪五十万起。在公立医院熬资历,太慢了。"

说完,赵建国转身就去跟别人敬酒了,留下林远一个人站在原地。

同学们的眼神里写满了同情和怜悯,那种感觉比嘲笑更让人难受。

聚会结束后,林远独自在江边吹风。

他想起八年前和苏婉的分手,她说:"我要的是能给我安全感的生活,你只会搞学术。"

当时林远觉得她现实,现在想想,也许她只是选择了更确定的未来。

手机突然响起,是医院人事处张主任打来的。

张主任在电话里说:"小林,有个好消息。卫健委的医改试点项目,点名要你做负责人。"

林远愣了一下:"什么项目?"

张主任说:"国家级的社区家庭医生示范中心,你去南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主任,同时享受副主任医师待遇。项目成功后,可以破格提拔为主任医师,还有机会回医院担任副院长。"

林远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几个字,心里咯噔一下。

张主任像是看透了他的犹豫:"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但这是国家级项目,全市就选了你一个。而且说实话,你在心内科这几年,科室主任的位置已经被李副教授占了,你想升职,至少还得等五年。这个项目,是你弯道超车的机会。"

回到家,林远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方晓雨。

妻子正在为孩子的幼儿园学费发愁,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反应就是拒绝。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那不就是社区医院吗?"妻子的声音带着焦虑,"咱家现在什么情况你不知道吗?孩子上幼儿园一个月五千,你爸妈每个月的药费两千,咱们房贷还有十年。你现在去社区,收入能有保障吗?"

林远说项目有补贴,成功后可以破格提拔。

妻子叹了口气:"破格?要多久?一年?两年?这期间我们一家老小怎么办?"

她停顿了一下,又说:"今天聚会回来,你情绪就不对。是不是因为看到她过得好?"

林远没说话,但心里确实被戳中了。

深夜,林远在书房翻出自己的博士论文《基层医疗体系重建的必要性研究》。

他想起导师临终前的话:"小林,中国医改的希望在基层。"

他又看了看手机里的照片,聚会上,赵建国搂着苏婉,一脸得意。

林远突然明白了一件事——他要证明的,不只是给前女友看,更是证明给自己看。

医生的价值,不该只用钱来衡量。

第二天一早,林远拨通了张主任的电话:"张主任,我接受这个项目。"

电话那头,张主任松了口气:"好!明天上午九点,到卫健委开项目启动会。小林,这一步棋下对了,你的未来不可限量。"

挂断电话,林远看着窗外的朝阳,握紧了拳头。

他不知道的是,这个决定,将让他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经历人生最艰难的考验。

02

卫健委的项目启动会开得很正式,会议室里坐满了各区卫健局的领导和专家。

负责项目协调的李科长宣读了方案:"这个项目的核心指标是:门诊量提升50%,慢病管理覆盖率达到80%,患者满意度90%以上。项目周期两年,每半年考核一次。"

林远皱了皱眉:"李科长,慢病管理覆盖率80%,这个指标是不是有点..."

李科长直接打断他:"林医生,这是上面定的标准。其他试点城市都是这个指标,你要是完不成,这个项目就没法在全国推广。"

旁边的专家组老教授小声说了句:"数据嘛,总有办法的..."

林远没再说话,但心里隐约感到不安。

第二天,林远去南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到。

破旧的三层小楼,墙皮脱落,设备都是十年前的老古董,血压计还是水银的,心电图机屏幕都发黄了。

员工会议室里,林远第一次见到了团队。

老李医生六十岁了,在这里干了三十年,对这个"空降领导"明显不服气。

护士长五十多岁,思想保守,认为社区就是量血压开药。

还有个刚毕业的小护士,对医改充满好奇,但明显缺乏经验。

药房的老赵话不多,但看林远的眼神满是怀疑。

林远刚说了句"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老李医生就打断了他:"林医生,你是大医院来的,肯定看不上我们这小庙。我就直说了,你是来镀金的吧?弄个国家项目的名头,过两年回三甲医院好升职?"

林远想解释,老李医生冷笑一声:"真心想做基层医疗?那你为什么不一毕业就来?还不是在大医院混不出头了?"

护士长也阴阳怪气地说:"林主任,不是我说,您那套在大医院行,在这儿不行。老百姓要的是快速看病拿药,不是什么家庭医生、健康管理。那些花架子,没用。"

会议室里的气氛尴尬到了极点。

下午,林远开始接诊。

第一个患者是个六十五岁的老大爷,高血压,林远仔细询问病史后,发现老人家的用药方案不太合理。

"大爷,您这血压控制得不好,我给您调整一下用药方案。"林远说。

老大爷看着他:"你谁啊?看着这么年轻,会看病吗?"

老大爷的儿子更直接:"爸,别听他的。这社区诊所都是些淘汰的医生。我带您去赵氏医院,那儿设备好,医生也专业。"

林远解释自己是市一院调过来的主治医师。

老大爷的儿子冷笑:"市一院的医生会来这破地方?骗谁呢?要么是犯了错被发配,要么就是混不下去了。走走走,别在这浪费时间。"

老大爷起身就走了。

林远看着空荡荡的诊室,攥紧了手里的处方笺。

晚上回家,妻子正在看账单,脸色难看。

儿子在旁边小声问:"妈妈,我的钢琴课什么时候能继续上?"

妻子红着眼眶说:"幼儿园老师今天第三次问我什么时候交学费延期。我每次都说'下周',我现在都不敢去接孩子了。"

林远掏出银行卡问还有多少钱。

妻子说:"三万二。幼儿园学费两万,你爸妈下个月的药费五千,房贷一万一。这个月你工资还没发。"

项目前三个月只有基本工资,补贴要等项目启动后才发。

妻子哭了:"孩子的钢琴班停了三个月了,你知道他有多失落吗?今天幼儿园老师说,六一儿童节要买演出服,一套三百。我连这三百块都拿不出来!"

"今天我闺蜜开着新车来接我,问我们要不要一起去三亚。我笑着说忙,她走后我哭了半小时。"

"我不是嫌你钱少,我是心疼你。你那么优秀,为什么要去受这份罪?"

林远想说什么,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周末,林远回了趟老家禾场村。

母亲在厨房偷偷抹眼泪,父亲在阳台一根接一根地抽烟。

邻居王阿姨"关心"地打听:"哎呀,林医生回来了啊!听说你从大医院跳槽了?"

母亲勉强笑着:"没有没有,是去做医改项目..."

王阿姨说:"哎呀,说得好听,不就是去社区卫生站嘛。你看人家苏婉,嫁了个医院老板,开豪车住别墅。我家孩子上次感冒,去苏婉老公的医院,人家那叫一个气派!"

母亲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王阿姨还在继续:"听说人家苏婉的老公,手下管着三百多号人,一年赚好几千万。你说当年苏婉要是嫁给林医生,哪有现在这好日子?"

母亲终于忍不住,摔下菜刀进了房间。

晚饭桌上气氛压抑,母亲一直不说话,眼眶红红的,父亲闷头喝酒。

吃完饭,母亲终于爆发了:"林远,你读了这么多年书,就是为了去给老头老太太量血压?"

林远刚要解释,母亲打断他:"你在市一院好好的,主治医师,多体面!现在倒好,去了个社区卫生站,人家都以为你是犯了错被发配的!你对得起我们的培养吗?"

父亲放下酒杯,低沉地说了句"够了",然后站起来走向阳台。

母亲转向父亲:"你还护着他!你去听听外面人怎么说的!都说咱家儿子混不下去了,都说苏婉当年有眼光!"

林远看着父亲的背影,突然觉得,也许自己真的错了。

第二天,林远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上班。

刚到社区卫生中心门口,就看到门口贴了一张大字报:"强烈要求更换不负责任的林主任!"

下面签名:南山社区居民代表。

原来,昨天那个老大爷听了儿子的话,去了赵氏医院做检查,花了八千块,回来后逢人就说:"社区卫生站的医生不靠谱,差点耽误我的病!"

林远站在大字报前,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

老李医生走过来,冷笑:"林主任,看到了吧,这就是基层医疗的现实。"

03

项目第一个月,林远向李科长汇报进展。

数据惨淡得让人窒息:日门诊量只有18人,慢病管理签约率不到10%。

李科长脸色铁青:"林医生,日门诊量18人?你知道考核标准是多少吗?"

林远说居民对社区医疗信任度太低,需要时间。

李科长打断他:"时间?项目周期两年,半年一考核。照你这个进度,半年后考核怎么办?"

他压低声音说:"你太理想主义了。你以为其他试点城市的数据都是真的?大家都在'优化'数据。"

林远愣住:"那不是造假吗?"

李科长脸色一沉:"什么造假?这叫策略性调整!你不这么干,半年后项目黄了,你觉得你还能回市一院吗?"

周末,林远回市一院办手续,遇到了曾经的同事。

竞争对手张医生对着一群实习生说:"看到没,这就是林远。曾经是我们科室的明星医生,现在去社区卫生站了。"

实习生好奇地问为什么。

张医生阴阳怪气:"据说是什么国家项目,但你们想想,真有前途的项目,会找他吗?说白了就是被边缘化了呗。"

另一个同事附和:"我听说他在那边混得挺惨,居民还联名要求撤换他。"

林远刚好路过,听到了这些话。

张医生看到他,皮笑肉不笑:"哎呀,林医生!好久不见啊!听说你在基层干得风生水起?"

林远没接话,径直走了。

身后传来张医生的声音:"看,破罐子破摔了。"

下午,林远骑着电动车去社区家访。

在社区门口,一辆玛莎拉蒂停下,前女友苏婉从车里走出来,墨镜、名牌包、高跟鞋。

她摘下墨镜,惊讶地看着林远:"真的是你啊?"

苏婉上下打量他:褪色的白大褂、沾了泥的运动鞋、破旧的电动车。

她叹气:"你当年是多骄傲的一个人啊。追我的时候说要成为全市最年轻的主任医师,要在顶级期刊发论文,现在这是..."

旁边排队的大妈问:"姑娘,你认识林医生啊?"

苏婉笑容微妙:"认识,以前的...同学。他以前可优秀了。"

那个"以前"两个字,像刀子一样扎在林远心上。

她上车前说:"有空来我家医院看看吧,我老公说了,随时欢迎你加盟。别跟自己较劲,生活是现实的。"

玛莎拉蒂扬长而去,尾气喷了林远一脸。

围观的大妈们议论:"这姑娘是林医生以前的女朋友吧?""人家嫁得好啊,开豪车、穿名牌。"

第二天,苏婉的老公赵建国带着团队来"调研"。

他像视察一样东看西看:"林医生,条件确实艰苦啊,这设备怕是有十年了吧?"

老李医生小声说:"七年,但能用。"

赵建国说:"能用和好用是两码事。我们医院所有设备都是进口的,光一台CT就五百万。"

他掏出精美的名片:"这样,林医生,我正式邀请你加入赵氏医疗集团。副院长,年薪八十万,配车配房。"

旁边的小护士眼睛都亮了。

赵建国声音放大:"你今年多大?三十五?等你项目结束,都四十了,黄金期就过了。跟着我干,五年后你就财务自由了。"

林远没接名片:"谢谢赵总,我很好。"

赵建国走到门口,回头:"听说你们这儿居民联名要撤换你?林医生,认清现实吧。基层医疗,不是你这种理想主义者能玩得转的。"

办公室里一片沉默。

老李医生看着林远:"林主任,人家赵总说得也有道理。你在这儿,真的有意义吗?"

晚上,林远回家,发现妻子在哭。

妻子参加了闺蜜聚会,苏婉也在。

"她们讨论马尔代夫度假,问你现在在哪儿工作。我说社区医疗项目,她们都愣了。"妻子哭着说。

"然后苏婉很'善良'地说:'他这么优秀的人,做什么都会成功的。'那个语气...那个眼神...就好像在说'你老公混得真惨'!"

"更可恨的是,散场时她塞给我一张卡,说是她老公医院的VIP卡,让我们看病可以打折。"

妻子砸出那张卡:"打折!她是在施舍我们!"

"我不是怕穷,我是怕被看不起!我是怕我们的孩子以后也被人看不起!"

项目第三个月,李科长再次找林远谈话。

"这个满意度才75%?门诊量日均52人?慢病管理率58%?这数字太难看了。"

李科长说:"你看,门诊量从52人写成60人,不过分吧?慢病管理率从58%写成75%,合理吧?"

林远说:"但这是造假..."

李科长脸色铁青:"你以为其他试点城市的数据都是真的?大家都这么干!你不干,领导会怎么想?"

"我给你三天时间考虑。三天后,我要看到一份'合格'的报告。"

他走到门口,回头:"对了,你儿子今年上幼儿园吧?学费交了吗?"

深夜,林远一个人坐在办公室,桌上摆着两份报告:一份真实的,一份"优化"的。

手机里,妻子发来信息:"老公,孩子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去游乐园。"

如果签了假报告,项目就能继续,妻子和孩子就不用再受苦。

但如果签了,他还是林远吗?

导师说,中国医改的希望在基层。但基层的希望,难道是建立在虚假数据上吗?

第二天早上,林远把真实的报告交给了李科长。

李科长脸色铁青:"林远,你这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好,你既然要坚持,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一周后,林远接到通知:项目中期考核不合格,责令整改。如果下次考核再不合格,项目将被取消,他将被调离岗位。

同时,市一院传来消息:原来答应的"项目结束后回医院当副院长",因为他的"不配合",已经取消了。

妻子看到通知,崩溃了:"你为什么这么倔?你签个字有那么难吗?现在好了,什么都没了!"

父母打来电话:"儿子啊,你到底在坚持什么?"

那天晚上,林远一个人走在云栖江边,看着滔滔江水,第一次想到了放弃。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