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
(清泰陵)
乾隆四十八年,早春,寒意尚未完全褪去。
直隶易州泰陵的道路上,乾隆皇帝的御驾正在缓慢的向前移动。
乾隆干嘛去呢?泰陵是世宗雍正的陵寝,这是去拜谒父亲去了。
就在离皇帝队伍不远的一处御道旁的石像后边,一个鬼鬼祟祟的身影正悄无声息的躲藏着。
当然他躲藏并不高明,很快就被在前头替皇帝清除道路障碍的守备武官王凤诏当作刺客给捉住了。
王凤诏看着眼前的男人,越看越感觉不对劲,这个人身穿一身破旧的儒衫,面色憔悴,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最主要的是他身上没有任何兵刃,总不见得是要徒手刺杀皇帝吧?
泰陵属于直隶,人犯很快被王凤诏移交给了直隶总督袁守侗。
袁守侗,字执冲,山东邹平人,为官多年,深受乾隆皇帝的信任,主要是这个人能力很强,办过很多大案要案,而且从来是秉公执法,官声也相当的不错。
自己的管辖区有刺客埋伏在御道意图不轨,这是大事儿,袁守侗马上就提审了犯人。
那根据犯人交代说,自己不是刺客,自己是山西平阳府临汾县的一名生员,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秀才。
袁守侗问,说你叫什么名字?
犯人说,我叫冯起炎。
袁守侗派人一查,发现他还真没撒谎,这人还真是生员冯起炎,朝廷的名册档案里黑纸白字记的清清楚楚。
那袁守侗纳闷了,说你冯起炎不在山西继续参加考试,求取功名,你来直隶做什么?
冯起炎回答,我要见皇帝。
袁守侗想,冯起炎的身上既没有任何兵刃,那他行刺的概率就很小,既然不是行刺,一个读书人千里迢迢来此,藏身于圣驾必经之路上,还要见皇帝,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告御状。
所以袁守侗的态度就稍微缓和了下来,他和冯起炎说,本官也是通情达理,为民做主之人,你要是有什么冤情可以如实相告,我转呈法司,一定能沉冤昭雪,为你湔洗前愆,主持公道。
冯起炎听袁守侗这么说,他反应倒不是很大,只是从怀里掏出一封信,说我没有别的事儿,只是想要给皇帝送封信。
袁守侗说你先别给皇帝看了,先给我看看吧,他就把信给拿了过来,仔细的阅读了一番。
![]()
(袁守侗)
不读不知道,一读,袁守侗的脑瓜子嗡嗡的。
这封信,非常长,有二十多页,大体上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冯起炎的才华展示,一部分是愿望清单,是冯起炎希望皇帝可以帮助自己实现的一些事情。
先说第一部分,是冯起炎把《易经》的卦爻辞与《诗经》的一些篇章生拉硬扯在一起,全文的句式是这样的:
假如陛下命题AAAA,则请诵一诗以应之云BBBB。
AAAA是摘抄《易经》中的内容,而BBBB则是摘抄《诗经》中的内容。
这是冯起炎在向皇帝炫耀自己的才华,意思是自己已经把《易经》给研究透了,每一字每一句自己都可以解析出来,都可以注释,但问题是,冯起炎的解析和注释,没有原创度,都是摘抄《诗经》里边的,等于是他用一本书来解读另外一本书。
他还希望皇帝可以以他规定的句式对他进行提问,那么他就可以完美无瑕的进行回答,而皇帝见识到了他的学问之后,必然会对他大为赏识。
后边的部分,则回答了冯起炎为什么要让皇帝赏识自己,还顺便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情况。
冯起炎,男,年三十,是山西平阳府的秀才,原本姓赵,但是父亲死的早,所以自幼随母改嫁到了一户冯姓人家,也就改了冯姓。
冯起炎小时候还算聪慧,用功读书,终于在乾隆四十一年考中了秀才。
功名虽然是有了,但是冯起炎没能再进一步,所以本质上他的生活没有改变,依旧是家徒四壁,有时候连温饱都不能解决。
因为贫穷,因为饥饿,冯起炎已经不敢奢望能出人头地,他最大的梦想只是传宗接代,他要成亲,要结婚。
根据他自己说,他有两位姨母,一位是张三姨,一位是杜五姨,张三姨家里有一位小女,而杜五姨家里也有一位小风。
他在书信中对皇帝说,小女年方十七,方当侍学之年而正在朱字之时,意思是小女已经到了该出嫁的年纪,而小凤年方十三,虽非必字之年而已在可字之时,意思是虽然没有到立刻出嫁的地步,但是也可以许配人家了。
两位表妹长得都很漂亮,都气质不俗,冯起炎哪个都喜欢,哪个都割舍不开,他也就不知道该选哪个好。
思来想去,冯起炎决定,最好是两个自己都娶进门来。
但是冯起炎也知道,自己一贫如洗,要啥啥没有,两位姨母是绝对不会同意亲事的。
怀揣着这个想法,冯起炎变卖了家当,在当年正月初六日离开山西,一路跋山涉水,在正月二十一日抵达了京师投奔亲戚。
他先是找到了在京师开店的姨父杜月,又找到了做生意的表弟冯兆荣,希望可以跟着两个人学做生意,保不齐赚了大钱,自己就可以风光回乡迎娶两位表妹。
杜月和冯兆荣,有心帮助自己这位落魄的亲戚,但是几天时间接触下来,他们发现这个穷书生啊,脑筋太古板,智力恐怕也不高,根本就不是做生意的料,于是就劝冯起炎别胡闹了,还是赶紧回家吧。
怕冯起炎没有盘缠,杜月还给了冯起炎一千文钱,冯兆荣也给了五百文。
拿着这点钱,冯起炎就走了,但是他可没回家,而是游荡到了长新店一带。
长新店,也叫长辛店,这个地方在北京的西南部,是当时出京的重要驿站的集镇,在长新店,冯起炎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得知了乾隆皇帝要拜谒泰陵的消息,他灵机一动,写下诗文和愿望单揣在怀里,提前到了泰陵的御道上“埋伏”,打算在圣驾经过的时候拦住皇帝,呈上书信,让皇帝帮助自己圆梦。
![]()
(老秀才 冯起炎)
在给皇帝的书信中,冯起炎甚至还大胆的指示起了皇帝,他说:
若以陛下之力,差千员一人,选快马一匹,克日长驱到临邑,问彼临邑之地方官...
如果凭借陛下的力量,派遣一名官员,让他骑上一匹快马,使他限期到山西去和地方官接触,命令地方官来操办我的事情,那我就一定能迎娶两位表妹了。
言下之意,是冯起炎想让乾隆皇帝去给他提亲。
书信读完,袁守侗目瞪口呆,良久说不出话来,您想想袁守侗也是大官了,一生担任过的职务,除了尚书就是侍郎,除了总督就是按察使,什么人他没见过,什么案子他没办过?但眼前冯起炎闹出的这件事,袁守侗算是开了眼了,他不知道怎么办,只好把这个情况汇报给了刑部。
刑部给冯起炎定的罪名,是冯起炎荒谬绝伦,亵渎圣听。
啊,你区区一个秀才,竟敢因一己私欲,编写如此不经的文字,还企图在皇帝的仪仗前呈送,这是狂悖,更是目无法纪。
刑部马上就发了一道公文,让山西巡抚派人去冯起炎的老家,了解一下冯起炎的具体情况,看看冯起炎交代的是否属实,或者是别有用心。
这一了解啊,发现冯起炎的实际情况比他自己描述的还要惨淡。
冯起炎的继父和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他在山西已经没有直系亲属,考取秀才之后,想以教书为生,但是没人愿意聘请他,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只好借住在当地一个大户人家的小房子里,以抄写文书为生。
生活上困顿和事业上的无助,让冯起炎日益贪难,抑郁成病,一度患上痰涎之症,按今天来说大概是一种精神类或者癫痫类的疾病,据说,他时常向别人抱怨自己“谋生无术,意欲出门”,终于在某一天之后离开山西,不知所终,至于其它事情,和冯起炎交代的别无二致,他的确是没撒谎。
这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毕竟和皇帝有关系,刑部把案情整理一番,又汇报给了乾隆皇帝。
乾隆看罢,笑的前仰后合,久久不能停止,这位一向以手段强硬,处罚严峻,动辄赐死凌迟夷灭三族的大清帝王难得的仁慈了一回——
当然,说皇帝仁慈,不是说皇帝真的帮冯起炎提亲娶媳妇去了,而是皇帝把案件交部议处,并且强调不要杀掉冯起炎。
这件事情的结果是,因为冯起炎意图顶撞圣驾,言语中对皇帝不恭,异想天开,胡说八道,并且涉嫌亵渎皇陵,虽然查实他没有什么政治阴谋或者是非法意图,但罪过不小,决定把他流放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
冯起炎本就多病,他在山西老家时,有天起床,不慎摔下床来,躺了好几天才养好,如此身躯,恐怕还没走到黑龙江就死了,就算侥幸得活,也要在冰天雪地的北地终老,媳妇是永远也娶不上了。
送走冯起炎之后,朝廷还把他的居所给抄了,当然也没抄出多少东西,因为冯起炎早就没了房产,他是借住在别人家里,小小的屋子里找不到任何一件值钱的东西,甚至作为秀才,他连一套完整的四书五经都没有,官兵们翻来翻去,只在一堆破衣服里找到了一本《西厢记》...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清实录》
《清代文字狱档》
《袁清悫公诗集序》
卢红妍.清代“越诉”律例研究.南开大学,2012
李婧超.清代抱告制度研究.青海师范大学,202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