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之下,大国重器静默潜伏,它是国家最后的核反击力量;碧波之上,航母舰队气势恢宏,它是常规武力的巅峰象征。
![]()
一艘“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悄无声息地潜入北冰洋冰层之下,它携带的“布拉瓦”洲际导弹足以威胁一个中型国家的存亡。与此同时,太平洋上,美国尼米兹级航母战斗群正在进行例行巡航,数十架舰载机整装待发。
核潜艇与航母,这两款“国之重器”究竟谁更重要? 为什么中国领导人曾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航空母舰是海上最显眼的移动堡垒。一个完整的航母战斗群不仅仅包括航母本身,还有驱逐舰、护卫舰、攻击型核潜艇和补给舰等多重军舰配合。这种配置使航母能够掌控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在常规战争中展现无与伦比的威力。
![]()
航母的强大在于其全方位的作战能力。舰载机可以对海上和陆地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航母编队则能执行远洋海上对抗、海上封锁等多种任务。美国经常派遣航母战斗群到全球热点地区炫耀武力,实现其战略目标。
相比之下,战略核潜艇更像是隐藏在国家手中的最后一张王牌。但与一艘威名赫赫的航母相比,它却并不需要像样的“护航编队”,而是像一匹孤胆的雄狮般潜伏在茫茫的深海中,借助那层深厚的海水的掩护,任意地出其不意地隐蔽的活动。
![]()
核潜艇的水下续航能力可达20万海里,自持力达60-90天,远远超过常规潜艇。
战略核潜艇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核威慑能力。世界上只有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战略导弹核潜艇,这并非巧合。一艘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携带24枚“三叉戟”导弹,每枚导弹可携带12个核弹头,足以毁灭一个中型国家。
从各国军力发展来看,大国在航母和核潜艇之间的选择体现了不同的战略思维。
不仅选择了了先进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航母舰队,如拥有11艘大型的核动力航母,而且同时也拥有了14艘“俄亥俄”级的战略核潜艇。其所体现的战略思路与近年来我国对美的战略转变高度相一致,也更好地为我国对美的战略转变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
![]()
俄罗斯则走了另一条路径。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退役了大部分航母,却保留了战略核潜艇部队。近年来,俄罗斯优先建造了4艘“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每艘造价高达90亿美元,加上配套的“布拉瓦”导弹,总成本甚至超过美国最新的“福特”级航母。
俄罗斯的选择体现了战略核潜艇的优先级。但作为俄罗斯的“核利剑”,战略核潜艇的存在才真正体现了其对维系俄罗斯大国地位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北约不断东扩,俄罗斯本土依然安全,因为核潜艇提供了可靠的二次核反击能力。
在超级大国对抗的极端情况下,战略核潜艇的价值更加凸显。航母毕竟是常规武器,在对付小国或局部冲突中效果显著。但两个核大国之间爆发全面冲突时,战略核潜艇才是决定胜负的终极力量。
![]()
马岛战争就是很好的例子。阿根廷虽然拥有一艘航母,但在战争中几乎没发挥作用。如果阿根廷拥有战略核潜艇,英国在决定发动战争前势必会三思而后行。
面对军事大国的核讹诈,新中国领导人深刻认识到: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潜艇。1958年6月,毛泽东批准开展导弹原子潜艇研制工作,并斩钉截铁地指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当时中国科研基础薄弱,核潜艇的研发条件极其艰苦。科研人员手中仅有的资料是两张模糊不清的核潜艇照片和一件从国外带回来的儿童航模玩具。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完成了大量关键数据计算。
1965年,中央决定在西南深山中建造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来自全国26个省级单位的8000多名技术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在“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有时甚至连窝窝头都吃不饱”的条件下开始了这项伟大工程。
核潜艇的核安全是最高优先事项。在早期系泊试验中,曾发生核反应堆主泵泄漏事故,技术人员冒着辐射危险进入堆舱排除故障,有的甚至先后进入达10次之多。
![]()
经过无数艰辛,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成功下水。1974年8月1日,它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序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其可为大国的二次核打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供了绝对的保障.。但令人深感惧怕的却是那些能在遭受敌方的首轮核攻击后,幸运的躲过了大头的深海中的战略核潜艇,它们像一只被激怒的巨兽般从暗湍中跃出,先后发射了多发的毁灭性核反击弹,对了,已经不再是对敌方的首轮的核打击,而是对己方的首轮的核打击了!。
但由此也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得不在对核攻击的考虑中极为慎重地权衡其可能带来的举世所公认的灾难性的后果。战略核潜艇就像是悬在潜在侵略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的存在本身就能有效遏制大规模冲突的爆发。
![]()
与空基和陆基核力量相比,海基核力量生存能力更强。核潜艇可以潜伏在全球任何海域,难以被探测和跟踪。现代反潜技术虽然不断进步,但在广阔海洋中定位一艘静音性能良好的核潜艇依然如同大海捞针。
核潜艇的隐蔽性和突然性使其成为真正令人生畏的战略武器。一艘担负战略任务的核潜艇,往往会在茫茫大海中消失数月之久,可一旦接到作战指令,它便能从大洋的深处发起迅猛攻击,顷刻间扭转整个战略局势。
正是这种特殊价值,使得核潜艇大国都极力保持其核潜艇部队的战备水平。核潜艇是否经常在全球巡逻,是否随时准备战斗,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威慑能力的重要标志。
尽管战略核潜艇在威慑力上占据优势,但航母在常规冲突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借助充分的互相融合、合力相乘,航母和核潜艇的海上力量体系才能够真正的形成其独特的战略优势,成为我国海军的两大主力。
基于对热点地区的灵活部署,航母不仅可以向外展示了国家的实力和决心,而且还能通过常规的威慑力,起到对相对弱小的邻国的警告和震慑作用。基于战略核潜艇的存在,无形中就把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的可能降到了最低。
![]()
一旦危机升级为高强度冲突,航母战斗群能够迅速控制相关海域,执行多种作战任务。基于其对敌方舰队的猎杀和我方舰队的保卫,攻击型的核潜艇不仅起到了一定的防御作用,也具有了极大的进攻能力,对我方的海上战略物质的运输线、海上战略目标的威胁都大大降低了。
对于中国这样的崛起中大国,航母和核潜艇都是不可或缺的国之重器。中国在持续发展战略核潜艇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航母力量,正是因为认识到两者在现代海战中各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真正的大国海军不会在航母和核潜艇之间做单选,而是构建包括两者在内的完整海上作战体系。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海上力量配置,才能有效应对从低强度冲突到全面战争的各种安全挑战。
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核潜艇官兵们唱着:“我们是和平的盾牌,护卫着国家的安宁。在地球每一片海洋,留下对祖国的忠诚。” 而在航母编队中,舰载机飞行员们正在准备下一次起飞训练。两大国之重器,一个深藏水下,一个彰显海上,共同支撑起一个国家的海防体系。
![]()
没有核潜艇,大国博弈就失去了最可靠的底牌;没有航母,日常的海洋权益维护和常规威慑就缺少了重要平台。大国海军发展的智慧,不在于二选一,而在于如何让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守护国家的海洋利益与安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