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11月11日,有博主称在陕西西安市未央区偶遇一小女孩,“大冬天穿着拖鞋,8岁了还没上学,饿了捡吃的”。据其拍摄的视频,小女孩自称:“妈妈因癌症去世,爸爸不管她。”
11日晚,央广网记者核实获悉,事发地位于西安市未央区汉城街道,小女孩所在村一名村干部表示,女孩的妈妈的确因病去世,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其父亲不怎么管孩子,她平时由家中一位老人看管。
11月12日,记者从西安市未央区民政局获悉,当地已联合多部门介入处理,将优先保障小女孩入学,并正在按程序研究将其家庭纳入低保范围。
![]()
![]()
小女孩穿拖鞋跑上街(央广网网络视频截图)
西安近一周的平均体感气温是12℃,是比较寒凉的天气,8岁的孩子本该无忧无虑地在教室里读书写字,在父母怀里撒娇,但这个女孩却穿着拖鞋在街头流浪,在地上捡吃的,此情此景刺痛人心,不但暴露出家庭对孩子的冷漠失责,更给社会文明划下一道深刻的伤痕。
小女孩之所以落到如此悲惨的处境,不止是因为“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其父亲的监管失责当然是首要因素。女孩的父亲先后与两任妻子生育了四个孩子,却在两任妻子离世后对孩子不管不顾,不是扔给老人照料,就是平日里不管不顾,让孩子失去了最基本的家庭温暖与保障,也丧失了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这种罔顾血脉亲情的冷漠不仅是身为家长的失职,更是公然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而此前的报道中,当地村干部将孩子流浪的境遇轻描淡写为“逛游”,也暴露出基层治理中对儿童权益的漠视。这个母亲病逝,父亲失责的孩子,长期在外流浪,当地村委会难道不知情吗?如果知情的话,在面对这样的困境儿童时,为何没有及时建立起有效的帮扶机制?孩子辍学半年,在应该接受教育的年纪没有书读,教育部门为何置若罔闻?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的缺失和断裂,导致孩子长期处于“没人管”的边缘状态,让本可及时干预的问题,拖成了令人心痛的公共事件。
据央广网最新报道,未央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表示,女孩母亲此前有一定收入,按照当时政策不符合低保条件。如今母亲去世,已具备纳入低保的条件,相关程序正在推进中,这也暴露出基层社会保障机制的呆板和迟滞。全国已配备超65万名村(居)儿童主任和乡镇儿童督导员,其核心职责就是排查困境儿童、动态跟踪情况,为什么这个小女孩的困境还要由网友去发现、去曝光?摸清辖区内监护缺失、家庭困难的儿童底数,提前对接教育、民政等保障资源,难道不正是“护苗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之所在吗?
要守护那些身处困境中的孩子,避免“没人管”的冷漠现状再次发生,就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建立更敏锐、更常态化、覆盖面更广的儿童权益保护预警系统。父母亲戚、社区网格员、学校教师、邻里居民、儿童督导员,都应当成为守护孩子成长的“眼睛”和“耳朵”,一旦发现有孩子可能处于危险或困境中,就立即启动应急响应。
对于不履行监护职责的父母,法律应当长出“牙齿”,综合运用训诫、强制亲职教育、撤销监护权等措施,让“依法带娃”深入人心,成为共识。同时,要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民政、教育、妇联等部门应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单亲、重病、贫困等高风险家庭进行动态监测,将关爱服务前移,对于因家庭变故而陷入困境的孩子,要主动、及时、精准地提供从生活照料到心理辅导的全方位支持,而非等到孩子流浪街头、上了热搜才匆忙应对。
孩子是最灿烂的花朵,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每个孩子的权益都应得到尊重和保护。8岁女孩在寒风中流浪是社会之痛,更是强烈警示。唯有将“儿童优先”从口号变为行动,唯有让保护主动地“找上门”,才能让处于困难中的孩子都被及时看见、持续守护;唯有让监护监督、预警干预、救助安置的链条环环相扣,才能真正为儿童权益保护筑起坚固防线。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