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网记者程琦11月12日报道:2025年的“双11”购物节在超长的活动周期中缓缓落下帷幕。今年的战场上,昔日令人头疼的“奥数级”促销规则悄然退场,取而代之的是“官方直降”和“一件包邮”的简洁明了。各大平台在拉长战线、缓和消费节奏的同时,纷纷将目光投向本地生活和全球市场,开辟新的增长曲线。然而,在这场回归理性和用户体验的变革中,头部主播直播间价格“翻车”的争议,却也让“全网最低价”的神话开始动摇。
告别复杂玩法,电商巨头集体“做减法”
“今年‘双11’,终于不用再熬夜算满减了。”这成为许多消费者的共同心声。2025年,“玩法简化”成为电商平台的新共识。自10月9日京东率先全面开启以来,在现货开卖、官方直降等举措下,消费者的购物热情被瞬间点燃。数据显示,仅10月9日至10日,京东APP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高达47.6%,增速位居行业首位。
京东打出“官方直降,低至一折”的口号,淘宝直播发放30亿元定金红包定向抵扣,各大平台纷纷告别复杂的凑单、预售模式,转向更精准、更透明的让利方式。与此同时,促销节奏也从“脉冲式爆发”转向“常态化营销”。京东的活动周期长达37天,抖音更是整合“金九银十”,以57天的超长周期打破行业惯例。拉长的周期不仅缓解了消费者的购物焦虑,也为商家提供了更从容的运营空间。
消费新图景:“硬通货”与“情绪价值”并存
从以上海为代表的消费趋势观察中,可以窥见今年“双11”消费市场的多元化与个性化。
一方面,消费者对“硬通货”的热情不减,上海地区的黄金吊坠以331%的成交额增速领跑全品类,延续了近年来的“买金热”。同时,笔记本电脑以人均消费7867元占据品类榜首,凸显了3C数码与大家电仍是品质消费的核心。另一方面,满足情感需求的“悦己”消费也异常火爆,潮流盲盒成交额增速高达294%,数码相机、运动相机也分别实现了190%和126%的高速增长,成为年轻人解压和记录生活的新宠。
不同代际的消费者也在购物车里展现出各自的生活态度:00后热衷于鼠标垫、有线耳机等数码潮品;80后作为最大的带娃人群,消费重心聚焦于奶瓶奶嘴、婴童纸尿裤等母婴刚需;而“银发族”则青睐辅酶Q10、盖白染发膏等健康与形象管理产品,追求高品质的晚年生活。
风波中的直播间:“最低价”承诺遭遇信任危机
然而,在购物节的热潮之下,曾经作为“最低价”代名词的头部直播间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尽管有数据显示,李佳琦直播间在“双11”首日仍保持增长,但光鲜的数据背后,是口碑的急剧下滑。
“一台护眼灯,直播间券后价比官方旗舰店还贵!”今年“双11”期间,多位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比价截图,直指李佳琦直播间的不少商品“不再便宜”。更令消费者不解的是,“预售比现货还贵”的现象频频出现。有消费者发现,辛苦凑单抢购的骆驼羽绒服,预售实付款竟然高于现货的直接购买价。
一时间,“价格背刺”的质疑声四起。面对一度传出的“一晚被退货8亿元”的消息,李佳琦在直播中回应称说法为假,但并未能完全平息争议。产业分析师指出,头部主播议价能力的缩水,而高昂的渠道费用并未降低,这使得“全网最低价”的承诺越来越难以维持,最终可能让消费者为差价买单。
监管护航与科技驱动,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针对大促期间暴露出的问题,监管部门迅速行动。市场监管总局向主要电商平台发布了《“双十一”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围绕促销规则、价格行为、直播营销、广告内容等六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提示》强调,平台需杜绝“大数据杀熟”等违法行为,促销规则必须清晰透明,不得先提价后打折,并要求严格规范直播营销行为,严禁通过虚假承诺、夸大功效等方式诱导消费。
而在后台,强大的科技力量为平稳度过大促提供了保障。京东物流首次大规模投入“超脑+狼族”智能设备集群,助力一线效率提升近20%,并通过智能系统动态优化,使偏远山区整体配送时效缩短63%。同时,通过包邮补贴,实现了对新疆、西藏等六省区的包邮全覆盖,预计为偏远地区用户节省运费超3000万元。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的“双11”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平台开始告别流量依赖,转向用户价值的深耕;当消费者愈发理性,不再迷信“最低价”标签,一个更健康、更透明的电商生态正在重塑之中。而对于直播电商行业而言,如何重建消费者信任,将是未来必须面对的核心课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