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拒买大豆后,美方破防:一粒不买,我们也不买他们的“地沟油”
一向有着“高傲”姿态的美国,如今已显得十分焦急。据美国大豆协会统计,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仅在2024年,中国就从美国购入约2700万吨大豆,贸易金额近128亿美元(约合900多亿人民币)。然而,自今年5月起,美方未曾收到来自中国的任何大豆订单。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随着大豆收获季的到来,美国众多依靠种植大豆为生的农民,眼见着大豆可能面临烂在地里的情况,内心充满了恐慌。他们多次向美国官方表达诉求,希望能与中国达成解决方案,强调“我们不能失去中国订单”。
面对中方尚未松口的情况,美方显得颇为着急,甚至发文宣称:我们也不再购买你们的相关产品了。
![]()
01.一朝变天,美资本逼哭中国农民
2003年前后,美国凭借地广人稀、农业高度机械化以及转基因技术等优势条件,所生产的大豆不仅价格低廉,而且出油率高达18% - 22%。此外,大豆加工后的豆粕可作为饲料原料,基于这些因素,美国成为了我国大豆的主要进口来源。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部分农民减少了一项维持生计的途径,但同时也推动了沿海大豆压榨产业的发展。
当美国察觉到我国对其大豆进口形成依赖后,便不再掩饰其意图。自2004年初起,受美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一则干旱减产预测以及多家国际金融机构看涨预期的影响,全球大豆期货价格从每吨约7美元上涨至13美元。与此同时,国内食用油与猪肉价格也大幅上涨。由于原料供应和产业环节均被外资掌控,中国大豆市场逐渐沦为西方企业和美国农民获取利益的领域。
当时,我国部分大型压榨企业未能及时察觉潜在危机,在价格处于高位时签订了采购合同。随后,大豆价格急剧下跌,导致行业内近九成企业停产。剩余的97家企业随后被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家国际粮商收购。至此,原料供应和加工环节均被外资把控,中国大豆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西方企业和美国豆农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11年的努力与探索,我国逐步实现了大豆产业的自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了自身的供应体系。然而,后续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需要持续关注并加以应对。
![]()
02.国产终于突围!美方再拿“地沟油”威胁
自2010年起,重庆粮食集团于巴西购置了大约300万亩农田,并配套建设了农资供应体系。与此同时,中粮集团投入超过30亿美元,收购了荷兰尼德拉集团以及香港莱宝农业,助力巴西提升大豆种植水平。到2025年,巴西大豆的年产量已增长至1.7亿吨,并且贸易结算均采用人民币。
曾经,我国遭遇了一场围绕大豆的复杂局面,历经整整十年的努力才得以彻底摆脱。这场资本层面的挑战,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关键技术无法依赖他人给予或购买,只能依靠自身研发创造”。与此同时,我国在生物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
在大豆贸易方面,美国正积极推动越南、菲律宾、南非以及印度等国家增加大豆进口。不过,有美国豆农指出,这些国家的总需求与中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短期内难以找到能够替代中国的买家。在此情况下,美国豆农的处境颇为艰难。
而特朗普先生在社交媒体上宣称“要停止从中国进口食用油”。但或许他并不了解,中美之间相关贸易的产品主要是用于生物燃料生产的废弃食用油(UCO),也就是俗称的地沟油。据数据统计,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该类产品约127万吨,中国已然成为美国该品类产品的最大供应来源。
![]()
03.我们还会买美国大豆吗?
当前,国际贸易体系秉持公平自愿的基本原则。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意在获取更为公正的交易机遇,以推动全球贸易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然而,美方却频繁单方面对关税政策进行调整。这种做法,本质上是试图借助此类手段向其他国家施加贸易压力,有悖于国际贸易所倡导的公平与稳定精神。其政策的不稳定性,也使得中方不得不对美方在贸易承诺方面的可信度予以密切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大豆产业已基本达成自给自足的良好态势。基于此,相关专家预测,未来中方与美方开展大规模大豆贸易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