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天,中国经济的表现依旧不如预期,企业利润一连数年下滑,消费市场疲软。与此同时,政府提出的“十五五”规划目标仍然清晰,那就是到2035年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个目标要实现,未来十年年均增速需要维持在5%左右。
中国经济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明明基础稳、潜力大,却总感觉增长越来越难?不少人习惯将矛头指向“消费不振”,认为老百姓不肯花钱才让市场冷清。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消费券这样的短期刺激手段,真能起死回生吗?
![]()
从表面看,是大家不爱花钱了。走进商场,顾客寥寥,扫码减三元的奶茶店都没人排队。可回头看看数据,真实情况不简单。
2022到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的名义GDP连续三年低于实际GDP,这意味着价格在下降,也就是持续通缩。而且,这种情况在全球范围内极为罕见,除了日本,几乎没有国家经历过三年不涨价的局面。
![]()
通缩的副作用并不只是商品变便宜,而是企业亏损、工资缩水、投资停滞。从工业企业的盈利数据来看,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负增长,若2025年无明显改善,将创下自改革开放以来连续四年利润下滑的纪录。
企业没有利润,还怎么扩大生产、增加员工收入、带动投资?这不是简单的“消费者懒得花钱”这么简单。
![]()
不少人习惯性从结构上找原因,说中国经济长期“重投资、轻消费”,消费率太低。但从数据看,这种说法禁不起推敲。2015年起,消费增速就超过了投资增速,大多数年份里,消费增长是主要引擎。不仅如此,居民消费率和最终消费率也都在持续上升。
那到底是什么拖了中国经济的后腿?答案其实已经浮出水面。真正的病根,是房地产的持续下滑。过去三年,中国房地产投资每年下滑10%左右,2025年前三季度更是下降了14%。
![]()
房地产投资在经济中占比约为10%。仅2023年,房地产的疲软就直接拉低GDP约1.5个百分点。考虑到建筑、家居、装修、物业等上下游产业链,再加上房价下跌带来的财富效应,总共拖累GDP超3个百分点。
简单讲,如果房地产这块能恢复哪怕5%的增长,中国的GDP增速就能轻松回到8%左右。这可不是空口说白话,是实打实的测算。房地产行业一退,老百姓的消费意愿就跟着降温。
![]()
过去,很多家庭的财富都锁在房产里,一旦房价下跌,资产缩水,怎么可能放心大胆地消费?更别说房地产行业一旦低迷,从业者收入减少、上下游企业订单减少、地方财政收入也跟着紧张。土地出让金减少,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受到影响,整个经济循环都会慢下来。
更严重的是,大家的信心也没了。数据显示,从2022年4月开始,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首次跌破90,至今仍然没有回升。疫情之后人们本以为会迎来一波消费反弹,可房地产市场的疲软让这个反弹的窗口期直接错过了。
![]()
既然房地产是病根,那是不是只要救楼市就够了?答案是否定的。房地产的下行已经持续多年,惯性极强,靠地方政府的小修小补远远不够。
这时候就需要一剂猛药——全民发放消费券。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朱天教授提出一个方案:由中央财政发行特别国债,给每位中国居民发放3000元一年内有效的无限制消费券,总规模4.2万亿元,占GDP的3%左右。
![]()
这笔钱不少,但效用极强。按照50%的边际消费倾向计算,能直接带动2.1万亿元的消费,相当于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这笔钱还会带动企业增加生产、扩大投资,形成乘数效应。消费券不应该设置复杂门槛,也不该局限在特定商品上。
只要不是学费、医疗、公用事业,基本都可以用。扫码即用、过期作废、全民等额,既公平又高效。和那些按收入划线的做法比起来,这种方式操作简单,不会引发争议,也不会错过救市的时机。
![]()
有人说,发钱不能解决长期问题。可现在的问题偏偏是短期的,是消费总量不够,不是消费率太低。我们现在缺的不是“消费结构调整”,而是“立即消费”。
还有人担心通胀。可看看现在的CPI水平,三年几乎没涨。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适度通胀反而是好事,说明市场活跃了,企业有信心了,工资有上涨空间了。
![]()
也有人担心财政压力,觉得发4.2万亿太多。但要知道,这笔钱是特别国债,是一次性、周期性的支出,不是每年都要发。只要经济恢复,税收自然上来,债务占GDP的比重就会下降。而且相比美国、日本,我国中央政府的债务水平仍然处于合理区间。
更何况,中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如果不通过政府加杠杆,把这些储蓄转化为消费和投资,那这些钱就只能躺在账上“睡大觉”。
![]()
现在的问题并不是中国缺钱,而是缺乏把钱转化为需求的机制。发消费券就是把钱从左口袋转到右口袋,最终又回到企业手里,再变成工资、变成税收。这个闭环一旦跑起来,经济自然就活了。
回头看,美国和欧洲疫情期间发过钱,日本也搞过刺激政策。虽然效果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当经济出现急剧下滑时,短期刺激是必须的,是稳定信心的第一步。
![]()
中国的情况不一样,我们不是供给不足,而是需求不足。产能在那里,工人也在,机器也在,就是订单没了。在这种情况下,刺激需求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至于房地产,要想稳住市场,仅靠地方政府是不现实的。需要中央层面出手,成立国家级房地产支持与清算公司,统筹协调项目交付、土地清退、商品房收储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彻底修复市场信心,防止烂尾楼危机蔓延。
![]()
对于经济来说,信心比黄金还重要。只要老百姓相信房子不会继续暴跌、相信消费券能增加收入、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那经济的活力就能重新点燃。
现在是关键时刻,宏观政策必须果断有力。不能再犹豫、不能再观望。不发消费券,可能是损失一次机会;发了消费券,最多是少赚一点,但至少稳住了局面。
![]()
从长远看,中国仍然有巨大的潜力。我们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有完整的产业链,有不断进步的科技创新能力。只要短期政策稳住局势,长期的增长自然会回来。
当前的选择并不多,要么靠消费把市场拉起来,要么让通缩继续蔓延,拖垮企业和就业。与其观望,不如行动。3000元消费券,不是万能钥匙,但它可能是当前局面下最直接、最见效、最接地气的一步棋。
![]()
中国经济的韧性从来不靠运气,而是靠清醒的判断和果敢的行动。我们不能指望经济自己好起来,更不能等待奇迹发生。现在是时候,用硬政策顶住压力,用准工具拉动需求,为未来十年的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短期看消费,长期看供给。消费券或许不是终点,但可能是重启引擎的钥匙。只要方向对了,中国经济就一定能闯过眼前的寒冬,迎来春天。
信息来源:
[1]朱天:中国经济不惧贸易战,但仍要破除几个流行认识误区 观察者网
[2]「问诊2024中国经济」朱天:经济恢复难,关键要认清中国经济增长的特色和优势 观察者网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