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赵家沟,穷得叮当响,十户人家九户光。
村里有个赵老四,老实巴交的,娶了个媳妇王氏,生了个小子叫铁蛋。
这天赵老四从集上回来,怀里抱着个三四岁的男娃。
这娃娃长得那叫一个俊,白净脸皮,大眼睛水汪汪的,跟画上的仙童似的。
王氏一看,心里咯噔一下:"哪来的娃?"
赵老四叹气道:"河滩上捡的,四下没人,总不能看着娃娃饿死。"
王氏嘴上不说,心里直犯嘀咕:这年头男娃金贵,谁家舍得丢?
她心里顿时像堵了块石头——莫不是丈夫在外头留下的种?
这也不怪王氏多心,赵家沟男丁少,不少男人都娶过休过几房媳妇。
虽没听说赵老四有过别的女人,可王氏这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
娃娃取名宝玉,在赵家住了下来。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这一住就是五年,宝玉八岁了,出落得越发清秀,跟黑壮憨实的铁蛋站一块,简直不像一家人。
王氏越看越疑心,偏偏赵老四对宝玉格外上心。
这天晚上,赵老四撂下话:"我打算送宝玉上学堂。"
王氏一听炸了锅:"上学堂?那得多少银钱?铁蛋还没上呢,倒先紧着外人!"
"钱不够我去借。"赵老四铁了心,"宝玉聪明,是块读书的料。"
"我看是你心里有鬼!"王氏终于把憋了多年的话吼出来,"这分明是你的私生子!"
老两口吵得不可开交。
其实赵老四有自己的盘算:前村有个后生读书做了官,风光还乡。
他自知没本事,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亲儿子铁蛋资质平平,宝玉却聪慧过人。
他盘算着,多一个孩子多一份希望,将来哪个有出息都是赵家的荣耀。
这些心思,他没法跟王氏这种只知道争风吃醋的妇人明说。
过了几日,王氏假意妥协,却对宝玉说:"想上学堂?自己挣束脩去。后山砍十担柴,卖不够钱别想读书!"
八岁的宝玉从没上过山,吓得直哆嗦,却不敢违抗。
后山林深草密,王氏把养子送到这就自个走了。
宝玉挥舞着比他胳膊还粗的柴刀,忙活半天才砍了几根树枝。
日头偏西,他累得瘫坐在地。
这时,林子里传来各种鸟叫虫鸣,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诡异。阴影幢幢,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
宝玉吓得瑟瑟发抖,抱成一团,呜呜哭起来。
忽然,一只小松鼠跳到他面前,竟开口说话了:"好俊的娃娃啊,你哭啥哩?"
宝玉以为自己花了眼,颤声说了原委。
松鼠听罢,嗖地窜上树梢。
不一会儿,林中热闹起来——野兔、山鸡、獾子都来了,连平时凶猛的野狼也蹲在一旁,眼神却格外温和。
老松树哗哗作响:"帮帮这娃娃。"
霎那间,林中的枯枝自动折断,整整齐齐堆成数十担柴火。野兽们你叼我拖,不一会儿就完工了。
宝玉看得目瞪口呆,连连道谢,准备下山回家。
他四处张望,才发现自己完全不认识路。
这才明白,养母根本就没指望他能回去,这是存心要把他丢在山上喂野兽啊!
动物们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纷纷上前引路。树木也微微倾斜,为他指明方向。
在它们的帮助下,宝玉顺利下了山。
回到家时,天已黑透。
王氏开门看见宝玉,明显愣了一下,随即板起脸:“柴呢?空着手回来还有脸吃饭?”
宝玉忙说:“娘,柴砍够了,十担都不止呢!我拿不动,都在山上堆着。”
王氏不信,叫上赵老四和几个邻居一起上山查看。
果然,从山脚开始,每隔一段路就堆着一担柴火,一直延伸到林子深处。
大家又惊又喜,七手八脚地把柴火搬下山,自家用不完,还分给了村里人。
经此一事,赵老四越发看重宝玉,吃饭时总给他夹菜添饭。
王氏表面不说什么,心里却更加嫉恨。
过了几天,王氏又生一计。
她从柜子里搬出半袋杂粮,里面掺了许多石子碎屑。
这是当地一个土财主骗他们这些农户买下的。赵老四发现上当后气得直跺脚,却又无可奈何。
王氏把宝玉叫到柴房,指着那堆杂物说:“你不是能干吗?把这些粮食一样样分清楚,红豆归红豆,绿豆归绿豆,小米归小米,里面的石子碎屑都拣出来。不做完不准吃饭!”
这分明是刁难人,那么多杂粮混在一起,还有数不清的小石子和土屑,就是大人也得忙活好几天,何况一个孩子。
宝玉蹲在柴房里,看着眼前这堆杂物,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忽然,墙角钻出几只老鼠,接着又来了许多蚂蚁、甲虫等各种小昆虫。它们围着粮食堆转了一圈,然后开始忙碌起来。
老鼠把大点的石子挑出来滚到一边;蚂蚁排成队伍,把同类的粮食粒搬到不同的角落;甲虫们则处理更细小的杂质...
宝玉看呆了,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杂粮已经分门别类,堆成了几个整齐的小堆,石子杂质也清理得干干净净。
就在这时,赵老四推门进来,本想看看宝玉进展如何,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
“这、这是你做的?”赵老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孩子,你莫非是神仙下凡?”
这件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大家都说赵家捡来了个福星。
王氏两次刁难不成,反而让宝玉越发得丈夫看重,心里更加憋闷。
这天,她终于忍不住,偷偷跑回娘家,向自己的兄弟诉苦。
她兄弟王老五是个走街串巷的货郎,见多识广,听了姐姐的叙述,眯着眼睛说:
“姐啊,这事不简单。我听说有些孩子天生有异象,不是大福就是大祸。你这样,下次他再有什么异常,你偷偷告诉我,我认识一个道士,专门处理这种事。”
王氏心里害怕,但还是点了点头。
转眼到了冬天,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赵家村。
铁蛋和宝玉在院子里玩雪,铁蛋不小心滑倒,头磕在石头上,顿时血流如注,昏死过去。
赵老四和王氏慌了神,村里没有郎中,要到二十里外的镇上才能就医。
这大雪封山的,怎么去啊?
正当一家人急得团团转时,宝玉突然安静下来,他走到铁蛋身边,用手按住流血的伤口,嘴里念念有词。
说也奇怪,血立刻止住了,铁蛋的呼吸也变得平稳。
更神奇的是,宝玉抬头对赵老四说:“爹,不用着急,哥哥明天就会好的。”
果然,第二天铁蛋醒来,除了头上有个疤,竟像没事人一样。
这一切都被王氏看在眼里,她越发觉得宝玉邪门,赶紧托人捎信给王老五。
三天后,王老五带着一个黑袍道士来到赵家。
那道士一见宝玉,脸色大变,掐指一算,对赵老四说:“此子非凡人,乃山妖转世,若留在家中,必招大祸!”
赵老四将信将疑:“道长,这孩子心地善良,怎么会招祸呢?”
道士摇头晃脑:“非也非也。山妖终究非我族类,今日行善,明日未必不为恶。依贫道看,还是将他送入深山,让他回归本真为好。”
王氏趁机添油加醋:“当家的,道长都这么说了,你就听一句劝吧!”
赵老四犹豫不决。
这时,宝玉突然开口:“爹,娘,既然你们容不下我,我走便是。只是临走前,我想给你们留个纪念。”
说着,他走到院中的水井旁,喃喃自语了几句,然后对赵老四说:“爹,这口井从此会有甘甜的泉水,再也不会干涸了。”
他又走到一棵枯死的老槐树下,轻轻抚摸树干,那树竟然慢慢抽出新芽,焕发生机。
做完这些,宝玉对着赵老四磕了三个头,转身向大山走去。
赵老四泪流满面,想要阻拦,却被王氏死死拉住。
宝玉走后,赵家果然如他所说,那口井再也不愁干涸,即使是旱年,也有甘甜的泉水。
那棵老槐树也长得枝繁叶茂,夏天为赵家院子带来一片阴凉。
然而,赵老四却日渐消沉,常常望着大山发呆。
王氏起初庆幸宝玉走了,但时间一长,看着丈夫和儿子铁蛋闷闷不乐的样子,心里也不是滋味。
更让她不安的是,自宝玉走后,赵家的运势似乎真的开始走下坡路。庄稼收成一年不如一年,家里的牲畜也常常生病。
一晃三年过去了。
这天,赵老四上山砍柴,不小心从悬崖上摔下,幸好被树枝挂住,但腿摔断了,困在半山腰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就在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时,一个白衣少年突然出现在他面前。
这少年约莫十二三岁,眉清目秀,不是别人,正是长大后的宝玉。
“爹,别怕,我来救你。”宝玉轻声说道,随后背起赵老四,健步如飞地下了山。
回到家,王氏和已经十岁的铁柱见到宝玉,又惊又喜又愧。
宝玉不但不记前嫌,还采来草药为赵老四治伤。经他治疗的伤口,不出三天就愈合了大半。
王氏终于忍不住,哭着向宝玉道歉:“孩子,娘对不起你,当年不该赶你走...”
宝玉扶起王氏,温和地说:“娘,不必自责。我本就不是凡人,是这大山的山灵,特意化身孩童来报恩的。”
“报恩?”赵老四不解。
宝玉解释道:“爹可记得十年前,你在山中救过一只受伤的白狐?那就是我。我们山灵一族,有恩必报。我化身孩童来到你家,本想助你们家业兴旺,可惜...”
王氏悔不当初:“都是我糊涂啊!”
宝玉笑道:“现在也不晚。我虽不能长留人间,但会暗中保佑赵家。只是娘要记住,人心向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心向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王氏连连点头。
第二天,宝玉再次告别赵家,回归山林。临行前,他告诉铁蛋:“哥哥要好生读书,将来必有大成。”
果然,铁蛋自此开了窍,读书过目不忘,后来考中进士,光耀门楣。
赵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成了赵家村最富裕的人家。
王氏彻底变了个人,常对后生说:"别总把外人当祸害,有时候福气就藏在你不待见的人身上哩!"
这故事在咱这一带流传至今,老人都说:做人要心存善念,因为你不知道,帮过的会是哪路神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