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专家解读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印发,在基层应用、临床诊疗、患者服务、中医药、公共卫生、科研教学、行业治理、健康产业等8个方面明确24项重点应用,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卫生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健康报推出“‘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专家解读”系列文章,对文件进行深入解读。
本期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
钟南山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5部门近日发布的《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是我国“人工智能(AI)﹢医疗卫生”领域极具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临床和公共卫生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其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战略价值。《实施意见》精准地把握了“促进”与“规范”的平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AI赋能健康中国的清晰路线图。
AI是推动“预防为主”的强大引擎
《实施意见》最令人振奋的亮点,是将基层应用和公共卫生放在了深化重点应用的优先位置。文件提出的构建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闭环体系,正是我们期盼已久的“智慧防疫雷达”。通过AI实时分析多源数据,我们能大幅提前预警窗口,实现更精准、高效的防控,从容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危机。同时,以AI赋能基层,助力家庭医生和全科医生开展慢性病的智能筛查、规范管理和个性化干预,正是将健康“守门人”职责前移的关键举措。这有助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从源头减轻疾病负担,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务实之策。
AI是提升临床诊疗质效的“超级助理”
在“人工智能﹢临床诊疗”方面,《实施意见》指明了人机协同的正确方向。AI的目标不是取代医生,而是成为医生的“强大外脑”和“得力助手”。以呼吸领域为例,AI医学影像辅助诊断能高效完成肺结节等病灶的初筛,将医生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能更专注于复杂病例研判和医患沟通,实现诊断效率和质量的“双提升”。
《实施意见》强调发展临床专病辅助诊疗模型,这相当于为各级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配备了一个集成顶尖知识和经验的“智能智库”,既能缩小地区间医疗水平差距,也能让疑难重症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
AI是促进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催化器
《实施意见》中单列“人工智能﹢中医药”,极具前瞻性。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思想与AI的数据处理能力结合,潜力巨大。通过构建“中医诊疗大模型”,可系统性传承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将以往模糊的诊疗“心法”转化为可量化、可推广的辅助工具,助力年轻医生成长,推动中医诊疗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同时,利用AI实现中药从种植、炮制到研发的全周期智能管理,能有效保障药材质量,加速中药组方优化和新药研发,为这一古老学科注入崭新的科技活力。
安全与伦理是AI医疗行稳致远的生命线
在热情拥抱AI技术的同时,要牢记:患者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是绝对不可逾越的红线。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清醒。
《实施意见》专章强调“规范安全监管”,要求建立严格的数据授权、使用和监管体系,防止数据滥用。同时,对于AI模型的决策逻辑、责任认定以及潜在算法偏见等问题,文件提出的“穿透式监管”和“应用评测”至关重要。我们必须为AI这辆快车装好“刹车”和“方向盘”,以确保其发展始终安全、可靠、可控,行驶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正确道路上。
技术本身没有温度,但医学应始终充满人文关怀。当医务工作者的同理心、责任感,与AI的强大算力、深度学习能力相结合,必将开创一个“人机协智、共护健康”的新局面。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将这份蓝图变为现实,为保障14亿多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全人类的健康福祉,作出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贡献。
![]()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