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国之基在乡土,振兴之路见小村。2025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由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农民日报社联合广西广播电视台、长沙广播电视台、山东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等40余家广播电台打造的系列融媒报道《大国小村》,用42个村落的鲜活故事,立体呈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图景。
你印象中的乡村是什么样?
是青壮年外流、院落凋敝的冷清?
还是产业单一、发展乏力的窘迫?
不!
在重庆璧山的将军村,
曾经的“空心村” 早已换了模样。
将军村改造前后对比图
几年前的将军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皮鞋之乡”。
可随产业转型,皮鞋业逐渐衰落,青壮年纷纷外流,村庄慢慢陷入凋敝,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村民甘遐学那时还是皮鞋厂工人,从未想过,自己未来会端起咖啡杯,成为民宿主人。
七塘镇党委副书记张天星坦言,当时的村庄,正迫切需要一场“自救”。
将军村曾经的房屋
破局的钥匙,藏在“艺术”里。
当地党委政府诚挚邀请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进驻,一场以艺术唤醒乡村的实践就此展开。
第一批进村的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王比还记得,初次到访时,将军村连像样的村口都没有,院落破败不堪,村民家里黑漆漆的,连儿孙都不愿多回。
将军村曾经的房屋 川美教授首次到访将军村
改变,从“点亮一盏灯” 开始。
艺术家们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说服村民一起清理院落、修缮房屋、安装路灯。
曾经破败的“莲花穴” 院落,渐渐蜕变成集美术馆、艺术工作室、民宿、剧场于一体的活力空间。
甘遐学跟着美院老师学做咖啡,看着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干脆在自家开起了民宿,完成了从皮鞋厂工人到民宿主人的华丽转身。
修缮工作期间与村民讨论
修缮后的莲花穴门口
艺术带来的变化,有着强大的“磁力”。
一直在重庆做酒店管理的杨年华,偶然回家看到老家的新面貌,果断返乡开起了农家乐;
修缮后的将军村房屋
对科技农业感兴趣的“新农人” 李文婷,在这里找到了智慧果园的试验田,300 亩土地靠手机就能实现全流程控制;
智慧果园试验田
要让人来,更要让人留。
将军村推出了人才分类认定、产业讲堂、创意孵化等一系列“组合拳”,真金白银助力 40 名首批人才扎根。
依托高标准农田,村里为创业人才提供生产场景和要素,实现“零成本、拎包下乡”。
“人才友好空间”“专家小院” 落地生根,曾经的 “空心村” 变成了吸引人才的 “洼地”。
改造后的村庄房屋
如今的将军村,早已今非昔比。
将军村改造前后对比
污水零直排、路面维修、路灯更换、停车场和公厕新建等工程相继完成,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村里的餐饮店从一两家增至八九家,产业链不断完善,晚上跑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村庄重拾往日生机。
游客在小道上骑车
将军村的停车场
返乡人才还在持续成长:甘遐学学习短视频运营,线上展示村庄魅力;杨年华将城市标准化服务引入农家乐,打造特色餐饮;李文婷探索“农旅融合” 新模式,让智慧农业焕发更大价值。
莲花穴餐厅
这场艺术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早已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王比教授说,不仅是艺术改变了乡村,乡村也反哺了艺术与教学,学生们通过这个平台走进乡野,汲取创作灵感。
学生们在莲花穴的设施里游玩
将军村依托莲花穴艺术院落、江家坪七彩田园等载体,融合艺术展览、研学教育、农文旅体验等功能,通过“村庄规划+艺术活化”,将闲置农房改造为美术馆、咖啡馆、民宿,形成“艺术活化乡村”品牌,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超2万元,现在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游客在将军村参观艺术作品和油菜花
从皮鞋厂到咖啡店,从“空心村” 到人才洼地,将军村用艺术叩响了乡村振兴的大门。
这里的实践,探索出“以艺术破冰引人,以系统政策留人,以繁荣生态育人” 的振兴路径,更让我们看到,城乡融合发展的美好图景,正在乡土中国慢慢铺展。
鸟瞰将军村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