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妈,我不想再吃这个了。"陈若琳看着面前冒着热气的蒸雪梨,小声嘟囔着。
陈慧敏头也不抬,继续往碗里加冰糖,"吃了对嗓子好,以后当歌星全靠这个。"
三年来,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重复。
直到体检那天,张医生拿着厚厚的化验单,表情凝重地说出那句话时,陈慧敏才意识到,有些事情可能从一开始就错了...
![]()
01
2021年6月,梧桐叶子刚刚泛绿的时候,陈若琳的人生轨迹被一场文艺汇演彻底改变了。
那天下午,12岁的陈若琳站在学校礼堂的舞台上,清澈的嗓音穿透了整个会场。她唱的是《茉莉花》,声音干净得像山泉水,台下的老师和家长都安静下来。
"这孩子嗓子条件真不错。"班主任赵老师走到陈慧敏身边,压低声音说,"建议好好培养一下,说不定将来能走专业路线。"
陈慧敏的心跳得有些快。她看着台上的女儿,突然觉得自己仿佛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演出结束后,陈若琳跑下台,脸上还带着兴奋的红晕。"妈妈,我唱得怎么样?"
"好,非常好。"陈慧敏摸摸女儿的头,"以后我们要好好保护这副嗓子。"
当天晚上,陈慧敏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在厂里的业余合唱团唱过歌,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坚持下去。现在女儿有这样的天赋,绝对不能浪费。
第二天一早,陈慧敏就开始在网上搜索各种护嗓的方法。她买了十几本关于声乐保养的书,加了好几个声乐老师的微信群,每天都在里面询问各种问题。
"蒸雪梨最好,润肺清热,对嗓子特别好。"一个群里的声乐老师这样回复她。
"我家孩子从小就吃这个,现在在音乐学院附中,嗓子一直很稳定。"另一个家长也在群里分享经验。
陈慧敏越看越觉得有道理。雪梨本来就是润燥的,蒸熟了更容易吸收,而且没有副作用,简直是天然的护嗓神器。
她立刻跑到水果店,一口气买了二十斤雪梨回家。
"妈,买这么多梨干什么?"陈若琳放学回来,看着客厅里堆得像小山一样的雪梨,有些疑惑。
"给你蒸着吃,对嗓子好。"陈慧敏已经在厨房里忙活开了,削皮、去核、加冰糖,动作熟练得像做了很多年一样。
第一次吃蒸雪梨的时候,陈若琳觉得挺新鲜的。甜丝丝的,还带着梨子特有的清香,比直接吃生梨要好一些。
"怎么样?好吃吧?"陈慧敏坐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女儿。
"嗯,还行。"陈若琳小口小口地吃着。
"以后每天早晚都要吃,这样嗓子才能保持最好的状态。"陈慧敏的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陈若琳点点头,当时她还不知道,这个点头意味着什么。
02
第二天早上,陈慧敏五点半就起床了。她要在女儿起床前把蒸雪梨准备好,这样女儿吃完早饭就能趁热吃上。
蒸雪梨需要四十分钟,陈慧敏掐着时间,生怕过火了或者不够熟。她甚至专门买了一个小砂锅,说是这样蒸出来的梨子营养保存得更好。
"每天都要吃吗?"第三天的时候,陈若琳问了一句。
"当然,好东西要坚持吃才有效果。"陈慧敏端着热腾腾的蒸雪梨放到女儿面前,"你看那些专业歌手,哪个不是从小就注意保养?"
陈若琳没再说什么,低头继续吃。
一个月后,陈慧敏觉得女儿的嗓子确实比以前更亮了一些,这让她更加坚信自己的做法是对的。
她开始制定更详细的"护嗓计划":除了早晚的蒸雪梨,还要严格控制饮食,不能吃辣,不能喝冷饮,说话声音不能太大,每天还要做发声练习。
![]()
"妈,同学们都觉得我很奇怪。"陈若琳有些委屈地说,"昨天小蕾请客吃火锅,我只能看着别人吃。"
"那些东西对嗓子不好,忍一忍。"陈慧敏头也不抬,继续削着手里的雪梨,"等你将来成了歌星,她们就知道你今天的坚持是值得的。"
陈建军从外地出差回来,看着餐桌上摆着的蒸雪梨,皱了皱眉头。"天天吃这个,孩子不腻吗?"
"腻什么腻?这是为了她好。"陈慧敏白了丈夫一眼,"你一个大老爷们懂什么?"
陈建军想说什么,但看到妻子那副不容反驳的表情,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
时间一天天过去,陈慧敏的护嗓计划执行得越来越严格。她甚至买了一个小本子,记录女儿每天的饮食和发声情况,就像科学家做实验一样认真。
邻居张阿姨偶尔来串门,看到这种情况总是摇头。"慧敏啊,你这样会不会太过了?孩子还小,应该让她正常生活。"
"什么叫正常生活?现在不严格一点,将来怎么办?"陈慧敏的语气有些冲,"反正我是为了孩子好。"
陈若琳在一边默默听着,什么话都没说。
第二年春天,陈若琳13岁了。她的嗓子确实比同龄孩子要亮一些,但她对唱歌的兴趣却在慢慢减退。她更喜欢画画,经常在作业本的空白处画一些小动物和花草。
"妈,我想报个美术班。"一天晚上,陈若琳鼓起勇气对陈慧敏说。
"美术班?"陈慧敏头也不抬,继续给雪梨挖核,"画画能当饭吃吗?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练嗓子。"
"可是我真的更喜欢画画。"陈若琳的声音很小。
"喜欢和前途是两回事。"陈慧敏的语气很坚决,"唱歌才有前途,你看那些明星,一首歌就能赚好几十万。画画能赚什么钱?"
陈若琳不敢再说什么,但她还是偷偷在网上看一些绘画视频,用彩色笔在纸上画着各种想象中的世界。
陈慧敏发现女儿画画的时候,直接把所有的画纸和彩色笔都收了起来。"别把心思花在这些没用的东西上,好好练嗓子。"
从那以后,陈若琳变得更安静了。
03
蒸雪梨还在继续,每天两次,雷打不动。陈慧敏甚至买了一个保温盒,这样女儿在学校也能吃到热乎乎的蒸雪梨。
"陈若琳妈妈,你家孩子天天带这个来学校?"班主任赵老师有些疑惑地问。
"对啊,护嗓的,对她嗓子好。"陈慧敏很自豪地解释。
赵老师看了看保温盒里的蒸雪梨,没有多说什么,但心里觉得这个家长是不是有点过头了。
同学们也开始议论陈若琳的"特殊饮食"。有的觉得好奇,有的觉得奇怪,还有的偷偷笑她"娇气"。
"若琳,你妈妈是不是对你要求太严了?"好朋友小蕾私下里问她。
陈若琳苦笑了一下,"我妈说这是为了我好。"
"可是你看起来不太开心。"小蕾观察得很仔细。
"没有,挺好的。"陈若琳不想多说,她知道说了也没用。
周围的邻居们也开始有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觉得陈慧敏太用心了,有的觉得她太极端了。
"天天给孩子吃蒸雪梨,这样真的好吗?"楼下的李阿姨在电梯里遇到陈慧敏的时候,忍不住问了一句。
"当然好,你看我家若琳现在嗓子多亮。"陈慧敏很有底气。
"可是孩子还在长身体,应该营养均衡一点吧?"李阿姨有些担心。
"我又没有不让她吃别的,只是多加了蒸雪梨而已。"陈慧敏有些不耐烦,"你们不懂就别瞎操心。"
李阿姨碰了一鼻子灰,以后再遇到这种话题就不说话了。
陈慧敏觉得自己是对的,女儿的嗓子确实在变好,这说明她的方法有效。她甚至开始在妈妈群里分享自己的经验,俨然成了"护嗓专家"。
"我家孩子从12岁开始每天吃蒸雪梨,现在嗓子特别好,你们也可以试试。"她在群里发消息。
有几个妈妈确实开始尝试,但大多数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她们觉得太麻烦,而且孩子也不愿意天天吃这个。
"还是慧敏毅力强,能坚持这么久。"群里有人夸她。
陈慧敏看到这些夸奖,心里更加坚定了。她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为了女儿的前途,再苦再累都值得。
第三年的时候,陈若琳14岁了,已经上初二了。她的身体开始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但陈慧敏都没有太在意。
陈若琳变得比以前更容易疲惫,有时候下午放学回家就想躺着。她的皮肤也比以前苍白了一些,但陈慧敏觉得这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
"妈,我最近总是没精神。"陈若琳有一天这样说。
"青春期都这样,多吃点蒸雪梨,清热去火。"陈慧敏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
陈若琳的食欲也开始下降,有时候看到蒸雪梨就想吐,但她不敢跟妈妈说。她怕妈妈又要长篇大论地教育她。
"若琳最近是不是瘦了?"陈建军出差回来的时候问妻子。
"青春期长个子,瘦一点正常。"陈慧敏不以为然,"你看她嗓子多好,这比什么都重要。"
确实,陈若琳的嗓子还是很不错的,这让陈慧敏更加相信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她甚至开始计划让女儿参加一些歌唱比赛,为将来考音乐学院做准备。
"今年有个青少年歌手大赛,我想让若琳去试试。"陈慧敏对丈夫说。
"问过孩子的意见吗?"陈建军问。
"她还小,不知道什么对自己好。"陈慧敏很肯定地说,"我是她妈,当然知道怎么安排最好。"
陈建军想说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开口。他总觉得妻子这样做有些过头,但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劝。
![]()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蒸雪梨的香味每天都在陈家的厨房里飘荡。陈慧敏已经完全习惯了这种生活节奏,她觉得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04
直到那一天。
2024年10月,学校通知要进行年度体检。陈慧敏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可以看看三年来的护嗓效果怎么样。
"体检的时候让医生重点检查一下嗓子。"她叮嘱女儿。
"知道了,妈。"陈若琳点点头。
体检那天是个秋日的上午,阳光很好。陈慧敏特意请了半天假,要陪女儿一起去医院。
"今天体检完,我们就知道三年来的努力有没有白费。"路上,陈慧敏很兴奋地说。
陈若琳没有说话,她隐隐觉得有些不安,但又说不出是为什么。
到了医院,人很多。他们排队抽血、拍X光、做B超,一项一项地检查。陈若琳配合得很好,但陈慧敏总觉得女儿看起来有些疲惫。
"累吗?"她问女儿。
"有一点。"陈若琳老实回答。
"快了,检查完我们就回家。"陈慧敏安慰她。
所有检查做完后,医生说报告要等到下午才能出来。陈慧敏决定在医院附近找个地方吃午饭,然后等结果。
下午两点,她们回到医院。取报告的人很多,排了很长的队。陈慧敏有些着急,一直在看表。
"陈若琳,化验室。"广播里传来叫号声。
陈慧敏立刻拉着女儿走向化验室。负责看报告的是一个姓张的中年医生,看起来很有经验的样子。
张医生拿着厚厚的检查报告,一页一页地翻着。陈慧敏坐在旁边,心情既紧张又期待。她想知道三年来的坚持有没有效果,女儿的身体状况是不是很好。
张医生看了很久,眉头慢慢皱了起来。他又重新看了一遍其中几页报告,然后抬起头看着陈慧敏母女。
"陈女士,孩子的检查结果出来了。"张医生的表情很严肃,声音也比刚才低了一些。
陈慧敏的心跳得有些快,她感觉到了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张医生停顿了一下,看着手里的报告,眉头皱得更紧了。
"这个结果,说实话我从医20多年,还是第一次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