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清末年间,冀中平原上的王家坳,像颗被黄土裹着的糙米粒,藏在连绵土坡间。村里几十户人家靠天吃饭,地里的庄稼长得分明,好年景能混个半饱,坏年景就只能啃树皮咽糠麸。村西头的王老实,是这穷村里出了名的实在人,三十出头的年纪,背却微微有些驼,那是常年给人打零工、上山砍柴压出来的。他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指关节粗大得像小石子,可见了谁都咧着嘴笑,露出两排整齐的白牙,模样憨得让人心疼。
![]()
王老师的日子,比村里最贫瘠的土地还难熬。媳妇李氏是邻村的姑娘,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把两间漏风的土坯房扫得干干净净,又踩着露水去河边洗衣、去地里拾柴,晚上还就着油灯缝补衣裳,手上的针眼就没断过。两口子有个五岁的儿子,小名唤作小石头,长得虎头虎脑,眼睛亮得像浸在水里的黑葡萄,可身子骨却弱得很,从入秋起就咳嗽不停,汤药喝了一碗又一碗,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
为了给小石头抓药,王老师把家里仅有的三亩薄田抵押给了村东头的地主周扒皮。那周扒皮是个出了名的铁公鸡,不仅收的利息高得吓人,还总找借口克扣佃户的粮食,村里没人不恨他,可谁也不敢惹。如今王老实欠了周扒皮整整十两银子,家里连顿像样的饭都吃不上,每天就靠玉米糊糊充饥。
![]()
这年冬天来得早,刚进十一月就下了一场大雪,寒风像无数把小刀子,刮在人脸上生疼。王老师每天天不亮就揣着两个凉窝头出门,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上山砍柴。山里的树都冻得硬邦邦的,斧头砍下去只能留下一道白印,他得使出浑身力气,才能砍倒一棵小树。砍完柴,他又挑着百十来斤的柴担,深一脚浅一脚地往镇上走,积雪把路埋得严严实实,好几次他都差点摔进雪沟里。到了镇上,柴价压得低,忙活一天下来,挣的钱只够买半袋玉米面,连最便宜的草药都买不起。
这天傍晚,王老师挑着空柴担回家,雪下得更大了,雪花落在他的眉毛上、胡子上,很快就结了一层白霜。他冻得嘴唇发紫,双手僵硬得连扁担都快握不住了。刚走到家门口,就听见屋里传来小石头微弱的咳嗽声,那声音断断续续的,像破风箱在拉扯,每一声都揪着王老师的心。
屋里的油灯昏昏黄黄的,照亮了狭小的空间。小石头躺在炕上,盖着一床薄薄的旧棉被,小脸烧得通红,看见王老师进来,他虚弱地笑了笑:“爹,你回来了。” 王老师赶紧走过去,摸了摸儿子的额头,烫得吓人,他心里一阵发酸,哽咽着说:“石头乖,等爹明天买了药,你吃了就好了。”
![]()
那天晚上,王老师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听着身边李氏均匀的呼吸声,又听着儿子时不时传来的咳嗽声,心里像压了一块大石头,喘不过气来。他想,要是自己能多挣点钱就好了,就能给儿子买最好的药,让媳妇穿上暖和的棉袄,不用再跟着自己受苦。可他除了一身力气,啥本事都没有,只能靠砍柴糊口,这样下去,儿子的病怎么好?家里的债怎么还?
迷迷糊糊中,王老士感觉屋里突然亮了起来,那光亮不刺眼,反而暖洋洋的,让人心里很舒服。他睁开眼,看见一个穿着锦衣华服的人站在炕边,那人头戴金冠,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手里还捧着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元宝。王老实吓了一跳,赶紧从炕上坐起来,刚想开口说话,那人就先开口了:“王老实,莫怕,我乃财神爷,见你为人忠厚善良,却深陷困境,特来给你指条明路。”
![]()
王老师又惊又喜,赶紧下炕跪在地上,磕了个响头:“财神爷,求您救救我家吧!我儿子病得厉害,家里还欠着债,我实在没办法了!”
财神爷扶起王老师,笑着说:“你起来吧,我既然来,就不会让你一直受苦。我叮嘱你,在你家大门口摆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无需每天更换,但有各自的讲究,只要摆好,不出三个月,必有横财上门。”
王老师赶紧问道:“财神爷,您快说,是哪三样东西?有啥讲究?我这就去准备!”
财神爷缓缓说道:“第一样东西,是一束‘重阳艾’。你需在明年重阳节那天,去村东头小河边采摘新鲜的艾草,采摘时要选株型粗壮、叶片翠绿的,捆成一束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