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新规之后,利率、增信业务被指导,消金机构愈发重视分润业务,各家的分润规模和占比也在不断提升。
虽是集体转型分润模式,但议价能力和资产质量不同,随之而来的结构化困境也慢慢凸显。
大平台掌握绝对议价权,消金机构只能让利保规模。
对于头部平台,由于实际风控主导权还在平台手里,消金机构与其合作几十亿分润业务,可能年收益仅千万。
有消金机构已经选择“躺平”,直言当前盈利与否已经不重要,保住规模以及监管指标稳定才是穿越周期的最好方法。
“至于盈利,等到行业好了再考虑。”
对于中小助贷,相比头部平台较短的分润费用结算周期,中小平台的分润结算被无限拉长,有的从季度结算变成半年甚至一年。
资金长期滞留在资金方,部分平台现金流遇困。此外,资金机构为了防止利润被击穿,还会要求平台方对分润资产兜底保本或者是部分兜底。
种种压力突袭,无论是资金机构,还是助贷平台,消金分润业务的账快算不平了。
即便如此,也要咬牙投放。毕竟,增信和分润业务的抉择,不只是关乎财务平衡,更关系着合规与否,未来经营能否持续。
主流分润仍集中在头部平台
当前,助贷行业按照平台类型划分,分润模式各不相同,头部平台仍占据主导地位。
(一)头部平台:分润业务基本不兜底,会事前沟通风险后收益
像蚂蚁、字节、京东、腾讯、美团、度小满这些主流头部平台,自带生态优势,且本身客群和流量定价主要在IRR 24%以内,受助贷新规的影响较小。
头部平台对外主流合作模式为分润业务和纯导流业务,分润业务基本不兜底,一般会事前沟通风险后收益,收益区间大概为4-6%。
客群定价差异,收益也不同。主力资产定价以14-18%为主,客户风险表现较好,风险后收益会低一些;导流高定价资产,定价趋近20-24%,客户风险表现略差,风险后收益会高一些。
(二)腰部平台:分润业务存在兜底或部分兜底
主流的上市助贷平台,以及还未上市但行业认可度较高的几家平台,也在积极探索分润模式,平台资质不同,分润业务较分散。
腰部平台的分润业务占比在10%-50%之间,如果将其对外导流类合作业务也算进去,个别平台机构的分润业务占比或提高。
行业人士透露,腰部平台已经积极向行业巨头靠拢,聚焦“低定价、高额度、嵌入式”助贷模式,努力融入各类平台和场景。
在开展分润业务时,腰部平台基于自身规模、历史利润留存,能在行业波动期有足够的业务空间和利润空间进行调整探索。同时,有资金机构也担心风险扩大,会要求助贷方先打款5%左右,用于抵扣未来合作的不良。
比如,当前环境下风险有抬头趋势,助贷平台方A将自己低风险的增信资产进行压降,转到分润模式去,来弥补或者保证资金方的收益,防止击穿风险和收益阈值。
助贷平台方B,长期对低龄客户群进行营销,分润业务的收益被击穿,资方发生了亏损,它只能进行弥补,后期则变成部分弥补。
部分资方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依然愿意与行业领先的助贷平台合作相对低收益但几乎零风险的增信模式,只是占比不能太高。占比参考值有两个区间,不超过总规模的50%或者25%。
过去,由于分润或者联营项目的合作链条长、规模和收益空间有限,部分腰部平台分润合作已经名存实亡。但今年下半年开始,不少机构却在加速布局,合作额度提高,合作放款规模也增加了。
(三)其他平台:分润业务较少,担保业务为主
对于其他助贷机构,拆开底层资产来看,主要是担保增信业务。这些助贷平台由于24%以内客群占比较少,整体向24%切换时发生了较大困难,当前人员和组织变大较大。
此外,还有部分小平台,完全舍弃助贷兜底业务,转型做贷超导流,靠流量分发,也能保持一定规模收入和盈利。
分润,能否成为消金的“解药”?
从消金资金端来看,下半年不管是头部消金还是中小消金机构,纷纷加码分润业务,同时,分润业务亦是助贷平台的转型方向。
特别是对消金公司而言,自营业务太难,增信业务占比受限,分润业务已经成为多家消金机构的共同选择。利率指导过后,多家消金机构有意进一步提升分润业务占比。
置身行业波动,分润业务能成为消金解药吗?
价格方面,当前助贷端分润业务定价已经比较稳定,变动空间不大。
多个消金机构表示,“在行业纷纷争抢优质分润业务时,助贷端的议价变化倒是不大,因为在2025年上半年已经提价或者调整过分润比例,资方收益普遍下降了20-50个基点。”
不过,也有资金机构人士称,分润业务主导的助贷平台话语权依然强势。“在行业低定价优质资产供不应求的情况下,24%以内低定价分润资产助贷方的话语权,显著高于资金方的。”
助贷端分润比例保持平稳的另一潜在因素是,下半年开始,行业风险上升,资金方分润业务的风险抬头,收益进一步降低。
在此情况下,分润资产的助贷方议价能力很难继续抬升。因为收益如果被击穿,合作也就难以持续,甚至当发生亏损后,更多需要资产方的后期资产调配和补偿。
经从多家消金机构了解,目前大家已经关注到部分中小机构的风险上升,部分头部平台的分润资产风险表现也发生波动。
![]()
以某头部平台与消金机构合作的分润业务为例,风险已经有所抬头。由于其与资金方的合作是部分兜底模式,近期不得不对分润业务进行调整:
(1)拿出历史存量收益和已经落袋的分润费用,进行收益补偿;(2)新增客户资质更好、风险更低的资产,对资金方的风险后收益进行一定的承诺或者补偿。
在风险成本、分润成本等压力制约下,消金分润业务的账不太容易算得平。当前,消金机构正在面临一场保规模还是保利润的抉择。
“分润比例高达20%-30%,加上风险成本、息费损失等成本,风险后收益水平被挤压至3%-6%,甚至更低。”某消金从业者坦言,头部平台话语权强势,消金机构更像是“打工仔”。
但为了保住业务基本盘,消金机构不得不与它们继续合作。头部平台之外,部分中小助贷也面临着分润账难平的困境。
分润业务中,中小平台资金被截留。资金方通过截留100%全额息费构筑风险护城河,加剧了部分平台现金流压力。同时,也不得不要求先交一定比例的费用,类似保证金,用于抵扣资方分润业务的不良。
此外,部分机构借分润业务等名义投放,实质仍为增信助贷资产,如果相关政策继续收紧,该模式的可持续性存疑。
消金市场从增信业务依赖到分润模式转型,符合行业指导方向,也契合自主风控、风险自担的原则,有助于消金机构改善资产组合,提升风控能力。
但前提是,打铁还需自身硬。风险守得住,账算得平。
来源:镭射财经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