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葛畅
校审丨汪海排版丨葛畅
去年走市场,发现喜糖生意出奇的冷清。
即便是在五一、十一这两个旺季节点,喜铺老板们也只是象征性地备了点货,有经销商苦笑着回忆道:“几家客户加起来,订的货都装不满一车。”在笔者走访的一些喜糖街中,不少门店关门歇业,只留下落灰的红色招牌,和空荡的门面。
但今年的气氛突然变了。
九月底,笔者再去走访时,当地喜糖批发市场重新热闹起来,打包礼盒到深夜又成了常态。多位店主和经销商反馈:今年的销量比去年至少增长三成。
喜糖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短短两年,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转变?
![]()
喜糖,突然不好卖了
“按北方的说法,去年是寡年,不宜结婚,新人们都想讨个吉利咯。”批发市场里,做了12年喜糖生意的刘姐这样说到。
所谓“寡年”,原是指农历与公历衔接造成的“无春年”,却在民间逐渐异化为婚嫁禁忌。在临沂这样重风俗的北方地区,这种观念的影响远超预期,许多家庭宁可推迟婚期,也不愿在“寡年”办喜事。
“去年一整年,店里结婚用糖的订单量还不到往年的1/3,全靠宝宝宴的散单勉强撑着!”刘姐叹气道。
![]()
临沂喜糖遇“冷”并非个例。据行业媒体报道,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创近40年新低。地方风俗叠加年轻人结婚意愿的下降,让不少糖果从业者经历了一轮实打实的寒冬,部分北方城市的婚庆用糖销量同比下滑幅度达58%。
尽管“寡年”已过,今年市场有所回暖,但刘姐的语气中仍有一丝不安。
“在北方,我们顶多做一个顾客三次生意——订婚宴、结婚宴、宝宝宴。但南方那边还会过十岁礼、成人礼、寿宴等,用糖的场合多,生意也活络。”刘姐叹气道,“咱这边没有这些习惯,我们只能靠天吃饭。”
地方风俗的背后,是消费场景的结构性失衡,同时由于北方市场过度依赖婚庆场景,不少从业者抗风险能力较弱,更深层的危机在于经营方式落后。
![]()
“去年生意不好做,很多同行便搬到新商圈去了,那边挨着乡镇,比较偏僻,但他们说,那边老板多、机会也多。”
从老城区搬到新商圈,从批发市场挪到主街口,希望借着人流量“救一救”,可本质上,还是在固守过去“等客上门、熟人介绍”的坐商模式。同时部分门店的产品、包装同质化严重,其中还不乏五六年前的过气款式。在消费需求迭代的当下,他们的迷茫和被动,显得格外无力。
![]()
年轻人的喜糖,进入下一阶段
“以前来买喜糖的大多是父母一辈,照‘老规矩’选;但这两年更多是年轻人自己做主,从挑糖、选盒到定规格,都有着新的想法。”
说这话的,是山东的糖果经销商程磊(化名),早期主要做下游门店的批发供货。为了更贴近市场,几年前,他开始自营门店。
在他看来,喜糖市场的转变,是从“谁在买”开始的。
一、礼盒变小、风格更细
“父母那代买喜糖,看的是份量,礼盒要大、要红、要装得满;但年轻人更讲究风格统一、设计好看。”程磊介绍道,过去的礼盒动辄几十颗糖,但如今主流款只用8-12颗,整体更小巧精致,单价普遍集中在30-40元。
尽管有时年轻人的买糖预算还不如父母一代高,但在程磊眼中,这并非是消费降级。
![]()
“规格小了,但他们愿意为包装设计、个性化定制买单,比如丝带、干花、印有纪念日和留言的小卡,或是日常可用的布质手提包。”程磊认为,这类细节不只是装饰,更是一种可拍照、可分享的“情绪设计”。显然,礼盒已成为年轻人表达情感与个性的新载体。
二、品牌回归,散糖退场
“以前选糖讲究‘种类多、看着丰富’,所以经常会用些不知名的散装糖来拼凑装满,但现在消费者要的是‘少而精’。”程磊观察到,经过几年的市场汰换,品牌糖果重新占据主导,带有低糖、限定、联名等新元素的产品更受年轻人青睐。
“消费者回归品牌,但这一次,他们希望在熟悉的产品中看到新感觉。”
三、喜糖场景和协同品类在扩展
随着“伴手礼文化”的迅速兴起,喜糖不再只属于婚宴,而是成为更多场合的情感符号。
“去年喜糖业务收缩,我便开始有意拓展其他渠道,多地走访下来发现,现在像门店节日、学校活动、企业会议等,都有伴手礼的需求。”程磊说道。与此同时,糖果也不再是礼盒的唯一主角,如休食、香氛、手工皂、马克杯等小规格商品都成为消费者搭配礼盒的热门选择。
这种跨品类的组合,既丰富了礼盒内容,也带动了糖果在更多礼赠场景的消费。当然,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糖果被赋予更多的期待与要求,从业者又该如何应对?
![]()
喜糖市场还有机会吗?
“做了这么多年糖果生意,现在感觉自己又变成了小学生,从头学起。”程磊打趣道。
在他看来,过去经销商更像是品牌的“中转站”:只管把糖果铺到下游门店,至于店主们怎么包、怎么搭配,从不过问。但如今,从糖果口味到礼盒搭配、从包装设计到选材,经销商都要参与其中。
“想要门店动销,就得去理解现在的消费者想要什么,及时做出调整。”程磊说,“这其实挺费劲的,但市场在变,你不学就跟不上。”
![]()
不仅如此,经销商与厂家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以前是厂家出什么,我们就卖什么;现在得站在本地消费者的角度,去和厂家协商、共创。”程磊说,“这两年不少糖果大厂也开始重视婚庆渠道,会听取经销商的反馈,在糖果的包装、搭配、口味上做出更贴近地方需求的调整。这对我们传统经销商来说,既是合作机会,也是要补的功课。”
“再学习”几乎成了行业里的共识。面对需求端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琢磨差异化的方向——要么在产品本身做创新,要么在礼盒形态上重新定义。
对于门店来说,变化首先体现在SKU上。过去,喜铺讲究“货全”,几十坪的店面里要陈列上百种糖,以显得产品丰富、选择多。但如今,部分店主开始主动减少SKU,把重心从“多”转向“精”。
“除了认可品牌,现在年轻顾客最在意的还是糖果口感,店里货太多反而会挑花眼。”临沂一家喜铺老板坦言,“我们现在控制在二三十款左右,种类不多,但每一款都是经过调研和试吃筛选出来的,目的就是和本地的传统喜铺拉开差异。”
同时,一些门店也开始主动拓展协同品类。增加休食、乳品、美妆、洗护、百货等适合搭配的小规格商品,既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定制化需求,也能拉高客单价。
![]()
但转型并不轻松。不少店主反馈,他们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便是靠谱货源。举例来说,为做到差异化选品,往往需要跨省采购。但糖果受运输、气温等因素影响较大,夏天易融、冬天易裂,稍不注意便可能造成损失;而协同品类的扩充,也意味着要重新寻找供货方、重新核算成本。
“我现在最愁的就是找不到经销商,他们还没注意到喜铺对糖果之外的备货需求。”一店主无奈提到:“虽然我们当地也有零散货源,但真不敢随便拿,尤其像美妆、洗护类产品,踩雷一次,口碑就没了,所以这也是我下一步要探索的方向。”
尽管转型仍在路上,但积极的一面是,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跳出对糖果生意的传统认知,重新审视并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他们都在适应一个共同的现实——喜糖,不再只是简单的甜味组合,而是一门关于审美、体验与沟通的新生意。
“很多人说糖果是夕阳行业,但我不这么看。”程磊坦言,“糖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已是情感的象征,只是今后的消费者,会对它提出更多、更精细化的要求。”
走过“寡年”的寒冬,这个行业也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喜糖从婚宴回礼的标配,变成节日伴手礼、活动回馈的小心意;从一盒标准化的商品,变成可被设计、被搭配、被讲述的内容。这也让门店、经销商乃至厂家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从卖一份糖果,到卖一种情绪。
而当从业者开始重新理解“甜”的意义表达,这个行业,也许正在走向新一轮复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